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不少农村教师在参加完新课改培训后却不知所措,因为培训内容多是讲新课改背景、各种教育理论,所播放的教学片中的小班额、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情况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差距很大。这让很多教师困惑:农村教育会被新课改抛弃吗?农村教师又该如何面对新课改呢?
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 王丽娜 偃师师诸葛乡一中
《小学青年教师》刊载的《我和我的泥娃娃们》一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村美术教师,面对农村孩子买不起颜料、画纸,美术课几乎无法进行的现状,因地制宜,改辅导孩子绘画为教孩子学习泥塑。他先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建筑陶瓷厂、琉璃瓦厂、砖场、瓦盆厂请教相关知识,反复尝试后弄清了泥料的配方;接下来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像农夫一样拉着板车从山上、河底等处拉来不同性状的泥土,再加入其他材料,动手做成方便孩子们使用的软硬适度、方方正正的小泥块;他又用手锯、锤、钢管和粗细不等的铁丝及各种型号的钢筋给孩子们制作出了十几种人物姿态的框架,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目前,泥塑教学在他们学校已广泛开展,并成为他们的校本课程,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不已。他利用最简易的材料,为孩子们创造了展示自己艺术天分的空间。
现在,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农村教师却面对着班额过大、现代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那么,农村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挑战,将培训学习到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呢?我认为这位美术教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课程意识。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他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他立足现实,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进行创造性开发,为学生设计出了鲜活的贴近生活的课程。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牺牲精神。作为农村教师,困难面前他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而是用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辞劳苦地为学生搜集学习资源。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我想,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只有像文中的那位老师那样,不急功近利,不怨天尤人,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踏踏实实来做,才能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是挑战也是机遇 郭 旭 南召县小店乡一中
新课改并不是与“传统”彻底一刀两断,另起炉灶,更不是把旧房子推倒,在空地上盖新房子;恰恰相反,它是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是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改造、调整。例如,备受指责的“讲授”教学,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说,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相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解析、内化来说,则不失为好的选择。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对“讲”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与提高。
有效利用教材。农村教学条件差,我们要合理利用教科书,把书上的练习和习题精心编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里不只是学生的“练”,还要有教师的“训”——有针对性地引导、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在“练”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训”中形成自己的能力。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也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丰富的物产,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教师开发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位刚招聘上岗的年轻女教师,在讲《秋魂》一课时,没讲几句就把学生带出了教室。时值秋天,她带领学生到田野里观察秋景,触摸秋土,聆听秋风,欣赏秋色,并带回了各种各样的秋叶。有些听课的老师当场就提出了疑问:这还是课堂吗?这还能叫上课吗?
这怎么就不是课堂了?这怎么就不是上课了?只不过与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一样而已,难道我们就不能认同了吗?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秋天,更深刻地理解“秋魂”,而且学生带回的秋叶,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书签、粘贴画等手工艺品互相赠送,这不正是把语文课和美育、德育自然而然地“综合”了吗?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农村学生由于从小参加劳动,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不也是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吗?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广大农村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利用好教材资源、本土资源和学生资源,力争赶上并走在发达地区的前面。
立足农村 躬行课改 李 浩 淮滨县一中
我常遐想,假如让孔子、陶行知、魏书生给现在的学生各上一节课,结果会怎样?学生会喜欢谁的课?断代思考,才蓦然发现:时代在飞进,课程真是不改不行了。然而任何改革都会让人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对于广大条件落后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挑战大于机遇。
农村课改的困难,远远大于城市,但只要广大教师努力,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辗转迁移,教学设备大量流失,最困难时,只有几间平房,连上课最基本的黑板、粉笔都没有。但清华大学无论迁到哪里,都很快在当地形成新的学术、文化中心。原因是他们不被外界条件束缚,能够在探索中适应、成长,能迅速更新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了,物质条件才能为我所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没有多媒体,可以购买录音机,自制教具,模拟场景;不能实现“小班额”,可以“分层教学”;教育理论缺乏,可以抓紧时间学习……总之,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最后,把叶澜教授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以期在新课改中共同成长: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用好身边活教材 高林华 民权县城关镇刘庄学校
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农村教师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形成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鲁迅先生说过:“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教师要善于研读新课程,汲取专业书籍中的新理念。虽然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欠缺,教学任务繁重,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农村教师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拒绝边缘化。用心留意一下,我们身边亦有许多宝贵的课程资源。
下面我讲一条鱼的趣事。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四年级教室讲授自然课,内容是鱼类的共同特征。我对鱼的外形、身体结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学生听得很认真,同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我却发现班内两名男生总往桌子下面看我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两名男生在欣赏桌子下面的一只玻璃杯子,杯子里面竟有一条游动着的鱼——多好的教具!于是我把玻璃杯子端起来,它立刻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这一节课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很快记住了鱼的共同特征。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距离黄河故道很近,并且我班学生中,就有好几家养鱼,学生还能说出一连串鱼的名字。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示。在以后的课外活动中,我带着学生寻找爬行动物,去认识 各种果实,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近生活,运用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方式,动态地观察,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在镇里进行的自然学科质量检测中,我班学生以一半以上满分的成绩荣获全镇第一名。
何时走进新课改 杨 志 息县小茴镇李家道小学
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想尽力为新课改做点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推进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等,自然成了书桌上的必备书。我认真研读,热切地感受到新课改对学生的整体关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时我自费订阅了多种教育类杂志,广泛阅读,感悟新课改内容。通过阅读学习,自己备课的思路比以前宽广而灵活。模仿新课改案例,我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情况和自身素质进行体验性教学,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新意识不断进发。
但有一天下课后,校长在办公室里对我说:“你的课讲得很好,教学成绩显著,但应重视教材内容。”见我有些困惑,他又补充道:“凡是课本中有的就讲,课本中没有的一点儿也不能讲……新课改再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照样没学校要。”噢,我明白了。原来,在学习巴金《海上日出》时,我又朗读了日本德富芦花的《大海日出》、徐迟的《黄山日出》、徐霞客的《雁荡山日出》,还有一些描写日出的美文《太湖日出》《华山日出》等,把这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体验日出的壮美;学习成语时,我随手写出几个相关相近的成语;学习一首古诗,我随手写出几首相关或同题材的古诗词,有时自己吟咏一首……校长的一席话,使我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读大学时学习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班杜拉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教育理论,只能停留在书本中,由此产生出的一些教学模式也不敢拿来实施,我无奈地固守着陈旧、费时、低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一步步推进,结合农村教师实际,我想提三点建议:第一,转变教学理念不只是教师的事,更重要的是提高校长的理论素养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不要用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第二,新课改的培训要加大层次与力度,让农村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让他们领悟、咀嚼、回味、反思,在具体教学中逐渐加深理解。这样平缓的过渡,比新课改突然实施让教师更容易接受。第三,改革评价方式,渐渐淡化应试教育,少一些考试。若师生被禁铜在不断的考试中,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反而会成为它的阻止者。
让知识在课堂中生成,让学生体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动脑,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生成性的东西。我们期待着这样生动而快乐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责编 晓 月)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不少农村教师在参加完新课改培训后却不知所措,因为培训内容多是讲新课改背景、各种教育理论,所播放的教学片中的小班额、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情况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差距很大。这让很多教师困惑:农村教育会被新课改抛弃吗?农村教师又该如何面对新课改呢?
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 王丽娜 偃师师诸葛乡一中
《小学青年教师》刊载的《我和我的泥娃娃们》一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村美术教师,面对农村孩子买不起颜料、画纸,美术课几乎无法进行的现状,因地制宜,改辅导孩子绘画为教孩子学习泥塑。他先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建筑陶瓷厂、琉璃瓦厂、砖场、瓦盆厂请教相关知识,反复尝试后弄清了泥料的配方;接下来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像农夫一样拉着板车从山上、河底等处拉来不同性状的泥土,再加入其他材料,动手做成方便孩子们使用的软硬适度、方方正正的小泥块;他又用手锯、锤、钢管和粗细不等的铁丝及各种型号的钢筋给孩子们制作出了十几种人物姿态的框架,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目前,泥塑教学在他们学校已广泛开展,并成为他们的校本课程,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不已。他利用最简易的材料,为孩子们创造了展示自己艺术天分的空间。
现在,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农村教师却面对着班额过大、现代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那么,农村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挑战,将培训学习到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呢?我认为这位美术教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课程意识。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他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他立足现实,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进行创造性开发,为学生设计出了鲜活的贴近生活的课程。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牺牲精神。作为农村教师,困难面前他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而是用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辞劳苦地为学生搜集学习资源。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我想,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只有像文中的那位老师那样,不急功近利,不怨天尤人,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踏踏实实来做,才能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是挑战也是机遇 郭 旭 南召县小店乡一中
新课改并不是与“传统”彻底一刀两断,另起炉灶,更不是把旧房子推倒,在空地上盖新房子;恰恰相反,它是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是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改造、调整。例如,备受指责的“讲授”教学,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说,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相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解析、内化来说,则不失为好的选择。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对“讲”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与提高。
有效利用教材。农村教学条件差,我们要合理利用教科书,把书上的练习和习题精心编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里不只是学生的“练”,还要有教师的“训”——有针对性地引导、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在“练”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训”中形成自己的能力。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也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丰富的物产,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教师开发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位刚招聘上岗的年轻女教师,在讲《秋魂》一课时,没讲几句就把学生带出了教室。时值秋天,她带领学生到田野里观察秋景,触摸秋土,聆听秋风,欣赏秋色,并带回了各种各样的秋叶。有些听课的老师当场就提出了疑问:这还是课堂吗?这还能叫上课吗?
这怎么就不是课堂了?这怎么就不是上课了?只不过与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一样而已,难道我们就不能认同了吗?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秋天,更深刻地理解“秋魂”,而且学生带回的秋叶,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书签、粘贴画等手工艺品互相赠送,这不正是把语文课和美育、德育自然而然地“综合”了吗?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农村学生由于从小参加劳动,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不也是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吗?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广大农村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利用好教材资源、本土资源和学生资源,力争赶上并走在发达地区的前面。
立足农村 躬行课改 李 浩 淮滨县一中
我常遐想,假如让孔子、陶行知、魏书生给现在的学生各上一节课,结果会怎样?学生会喜欢谁的课?断代思考,才蓦然发现:时代在飞进,课程真是不改不行了。然而任何改革都会让人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对于广大条件落后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挑战大于机遇。
农村课改的困难,远远大于城市,但只要广大教师努力,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辗转迁移,教学设备大量流失,最困难时,只有几间平房,连上课最基本的黑板、粉笔都没有。但清华大学无论迁到哪里,都很快在当地形成新的学术、文化中心。原因是他们不被外界条件束缚,能够在探索中适应、成长,能迅速更新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了,物质条件才能为我所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没有多媒体,可以购买录音机,自制教具,模拟场景;不能实现“小班额”,可以“分层教学”;教育理论缺乏,可以抓紧时间学习……总之,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最后,把叶澜教授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以期在新课改中共同成长: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用好身边活教材 高林华 民权县城关镇刘庄学校
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农村教师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形成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鲁迅先生说过:“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教师要善于研读新课程,汲取专业书籍中的新理念。虽然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欠缺,教学任务繁重,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农村教师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拒绝边缘化。用心留意一下,我们身边亦有许多宝贵的课程资源。
下面我讲一条鱼的趣事。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四年级教室讲授自然课,内容是鱼类的共同特征。我对鱼的外形、身体结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学生听得很认真,同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我却发现班内两名男生总往桌子下面看我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两名男生在欣赏桌子下面的一只玻璃杯子,杯子里面竟有一条游动着的鱼——多好的教具!于是我把玻璃杯子端起来,它立刻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这一节课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很快记住了鱼的共同特征。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距离黄河故道很近,并且我班学生中,就有好几家养鱼,学生还能说出一连串鱼的名字。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示。在以后的课外活动中,我带着学生寻找爬行动物,去认识 各种果实,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近生活,运用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方式,动态地观察,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在镇里进行的自然学科质量检测中,我班学生以一半以上满分的成绩荣获全镇第一名。
何时走进新课改 杨 志 息县小茴镇李家道小学
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想尽力为新课改做点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推进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等,自然成了书桌上的必备书。我认真研读,热切地感受到新课改对学生的整体关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时我自费订阅了多种教育类杂志,广泛阅读,感悟新课改内容。通过阅读学习,自己备课的思路比以前宽广而灵活。模仿新课改案例,我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情况和自身素质进行体验性教学,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新意识不断进发。
但有一天下课后,校长在办公室里对我说:“你的课讲得很好,教学成绩显著,但应重视教材内容。”见我有些困惑,他又补充道:“凡是课本中有的就讲,课本中没有的一点儿也不能讲……新课改再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照样没学校要。”噢,我明白了。原来,在学习巴金《海上日出》时,我又朗读了日本德富芦花的《大海日出》、徐迟的《黄山日出》、徐霞客的《雁荡山日出》,还有一些描写日出的美文《太湖日出》《华山日出》等,把这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体验日出的壮美;学习成语时,我随手写出几个相关相近的成语;学习一首古诗,我随手写出几首相关或同题材的古诗词,有时自己吟咏一首……校长的一席话,使我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读大学时学习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班杜拉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教育理论,只能停留在书本中,由此产生出的一些教学模式也不敢拿来实施,我无奈地固守着陈旧、费时、低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一步步推进,结合农村教师实际,我想提三点建议:第一,转变教学理念不只是教师的事,更重要的是提高校长的理论素养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不要用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第二,新课改的培训要加大层次与力度,让农村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让他们领悟、咀嚼、回味、反思,在具体教学中逐渐加深理解。这样平缓的过渡,比新课改突然实施让教师更容易接受。第三,改革评价方式,渐渐淡化应试教育,少一些考试。若师生被禁铜在不断的考试中,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反而会成为它的阻止者。
让知识在课堂中生成,让学生体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动脑,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生成性的东西。我们期待着这样生动而快乐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责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