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对α-萘异硫氰酸酯致大鼠黄疸型肝损伤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大鼠黄疸型肝损伤的代谢标记物,探讨茵陈五苓散治疗黄疸型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实验组以茵陈五苓散水煎液8.7,17.4,25.5 g·kg-1·d-1灌胃;对照组以熊去氧胆酸10 mg·kg-1·d-1灌胃;其余2组灌胃等剂量0.9%Nacl 2.0 m L·d-1,连续给药15 d。一次性灌胃ANIT橄榄油溶液建立肝损伤模型,48 h后取血清,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提取血清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叠加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降维,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的VIP值,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并对其参与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共找到14个代谢标志物,模型组的14个代谢标记物的相对峰强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相对峰强度:模型组的亚油酸(1.72±0.60)%和柠檬酸(0.58±0.16)%下降,而花生四烯酸(3.07±0.80)%和丝氨酸(2.78±0.74)%上升;茵陈五苓散干预后,高剂量实验组的琥珀酸(0.43±0.23)%、柠檬酸(2.72±2.02)%、亚油酸(7.44±4.54)%、甘油酸(0.31±0.14)%、肌醇(4.40±3.70)%恢复至正常水平,高剂量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对ANIT所致的黄疸型肝损伤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途径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要点及急诊抢救措施。【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28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对其病因、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28例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6年6月~2009年8月156例复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治疗组除抗结核治疗外,加用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6例和健康体检人员18例,检测并比较银屑病患者和正常者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
[目的】总结腹腔镜治疗坏疽性胆囊炎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5例坏疽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中83例顺利完成手术,中转开腹2例,术后住院3~5d,均无严重
本文结合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两种快速评估方法基础统计数据法、历史损失数据估算法,并以安徽蒙洼蓄滞洪区为例进行了案例试算,分析了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
提出了在水池中用橡胶袋做内胆来防止漏水这样一种新的水池构造思想,从而使得水池的施工不再受到防漏的束缚而更加灵活方便,并能引起水池的某些结构性能的改善.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的免疫调控因子的作用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免疫机制。【方法】测定在不同浓度AGEs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视
【目的】研究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方法学。【方法】对4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旁路采用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