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可以从参与中获得活动的原动力,而只有不断获得新动力,满足人的高度自主需要的活动,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活动。
关键词:数学课堂;结组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50-02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充分的交往机会,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能得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可见,以学生结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结组活动中自主学习是很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结组活动的现状
从对课堂行为的观察中,我发现许多的课堂中结组活动还有流于形式、走过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成分。诸如课堂中有的学生还没有听清教师的问题就被分了组,盲目地附和其他学生,还没等听出问题的头绪,教师就叫停了。最后,教师简单地给出了结论。
为了深入探讨小学课堂教学学生结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做了下面的调查问卷,并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
调查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结组活动学生在答案中有交叉选项,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生渴望与同伴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解决疑难问题,并希望在活动中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渠道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同时,学生还希望得到活动前更充分的准备,希望拥有参加活动的大量有效的资料,同时对于结组活动的时间也希望更恰当,可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效的结组活动,根据结组活动的情况教师应该有更准确的时间预设,以便得到最佳的效果,最后,要安排一定的交流学习感受的时间,让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参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对相关问题也与一些教师进行了座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得到了相关的数据:
上面的三个问题都是多选题,所以教师在答案中有交叉选项,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还是认为结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更好,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了讲授的教学方式。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他们普遍认为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的快,遗忘的也快,还是结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但是,结组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形式上不好组织,时间上不好把握。可见,对结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还是需要提高组织能力。对于学生自学只有10%教师认为效果好,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只有4%的教师采取这种方式,在座谈中,教师也认为这种方式需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关于学生活动的准备资料所有的被调查教师还是认为应该准备好,活动时间绝大部分教师也是认为应该考虑好,但是,在座谈中,教师也提出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有些活动的资料不能准备得充分和具体,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另外,由于对学生原认知的了解不到位,所以对活动的时间预设不准确。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上,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生活动的目标是对学生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要说明讨论之后需要学生做什么或者怎样做。如:在小学数学的“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幅文具商店的图片,图片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标得很清楚,大部分都是100元,同时,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今年春节小英得到了100元压岁钱,她要用这100元给手拉手小朋友买一些礼物,你可以帮助小英吗?看看这100元可以买哪些礼物,好的,请你开始挑选礼物吧。如果只能挑选两件礼物,你挑选什么?是不是有剩余,剩余多少?把小英的100元减去购买的两件礼物的钱等于余数,写出算式,看看谁写出的算式最多最正确,并观察算式中减数、被减数和余数的关系。
这样,在学习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且围绕学习目标去感知、思考有关学习内容,并对其采取高度的注意和积极有效的行动,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教师要提前搜集资料,对所定问题的有关知识要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要想到问题可能联系的多个方面。论题要合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就是论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或太简单都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同时,学生也要就论题方面的问题有所准备,现在的课外书很多、网络也比较普及,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活动有关的素材。若问题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会从活动中得到激励和启发。如:一个教师在讲“百分数的应用问题”时,用购物问题来引入,这时,教师要准备一些比较真实的各个超市或商场的促销活动的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去做真实的调查和记录,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能有话可说。
第二,学生活动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成分,利用知识和情感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情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几个学生做些活动前的重点准备。如上面的购物问题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就会有下面的情景。
教师: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各个商场为了争得客源,纷纷采取了各种促销活动,谁能说出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有哪些?
生1:打折。
生2:买几送几。
生3:抽奖,办理贵宾卡。
生4:送电子红包。
教师: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多,可是,我要问你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毛衣200元,谁能具体的说说打6折后是多少元?……
通过类似的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引出问题,学生更容易进入课题。
第三,学生活动要有合适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又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面对同一论题,学生的看法可能是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活动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团队,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
四、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因为活动的结果不能预料,所以,活动的时间不好把握,要做到合理地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活动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第二,教师提出议题后,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这样才不会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
第三,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活动问题,通知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阅读、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
总之,要达到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认真倾听,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当发现学生离题较远时,要及时介人,机智且不伤学生自尊地点明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错误的知识和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解释,不要让学生走弯路;当发现论题进入了一个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地做阶段性小结,并提醒学生尽快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活动。最终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共同把课堂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
[2]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冯
洋,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 高洁】
关键词:数学课堂;结组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50-02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充分的交往机会,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能得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可见,以学生结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结组活动中自主学习是很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结组活动的现状
从对课堂行为的观察中,我发现许多的课堂中结组活动还有流于形式、走过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成分。诸如课堂中有的学生还没有听清教师的问题就被分了组,盲目地附和其他学生,还没等听出问题的头绪,教师就叫停了。最后,教师简单地给出了结论。
为了深入探讨小学课堂教学学生结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做了下面的调查问卷,并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
调查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结组活动学生在答案中有交叉选项,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生渴望与同伴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解决疑难问题,并希望在活动中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渠道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同时,学生还希望得到活动前更充分的准备,希望拥有参加活动的大量有效的资料,同时对于结组活动的时间也希望更恰当,可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效的结组活动,根据结组活动的情况教师应该有更准确的时间预设,以便得到最佳的效果,最后,要安排一定的交流学习感受的时间,让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参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对相关问题也与一些教师进行了座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得到了相关的数据:
上面的三个问题都是多选题,所以教师在答案中有交叉选项,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还是认为结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更好,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了讲授的教学方式。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他们普遍认为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的快,遗忘的也快,还是结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但是,结组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形式上不好组织,时间上不好把握。可见,对结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还是需要提高组织能力。对于学生自学只有10%教师认为效果好,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只有4%的教师采取这种方式,在座谈中,教师也认为这种方式需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关于学生活动的准备资料所有的被调查教师还是认为应该准备好,活动时间绝大部分教师也是认为应该考虑好,但是,在座谈中,教师也提出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有些活动的资料不能准备得充分和具体,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另外,由于对学生原认知的了解不到位,所以对活动的时间预设不准确。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上,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生活动的目标是对学生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要说明讨论之后需要学生做什么或者怎样做。如:在小学数学的“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幅文具商店的图片,图片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标得很清楚,大部分都是100元,同时,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今年春节小英得到了100元压岁钱,她要用这100元给手拉手小朋友买一些礼物,你可以帮助小英吗?看看这100元可以买哪些礼物,好的,请你开始挑选礼物吧。如果只能挑选两件礼物,你挑选什么?是不是有剩余,剩余多少?把小英的100元减去购买的两件礼物的钱等于余数,写出算式,看看谁写出的算式最多最正确,并观察算式中减数、被减数和余数的关系。
这样,在学习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且围绕学习目标去感知、思考有关学习内容,并对其采取高度的注意和积极有效的行动,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教师要提前搜集资料,对所定问题的有关知识要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要想到问题可能联系的多个方面。论题要合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就是论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或太简单都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同时,学生也要就论题方面的问题有所准备,现在的课外书很多、网络也比较普及,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活动有关的素材。若问题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会从活动中得到激励和启发。如:一个教师在讲“百分数的应用问题”时,用购物问题来引入,这时,教师要准备一些比较真实的各个超市或商场的促销活动的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去做真实的调查和记录,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能有话可说。
第二,学生活动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成分,利用知识和情感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情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几个学生做些活动前的重点准备。如上面的购物问题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就会有下面的情景。
教师: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各个商场为了争得客源,纷纷采取了各种促销活动,谁能说出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有哪些?
生1:打折。
生2:买几送几。
生3:抽奖,办理贵宾卡。
生4:送电子红包。
教师: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多,可是,我要问你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毛衣200元,谁能具体的说说打6折后是多少元?……
通过类似的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引出问题,学生更容易进入课题。
第三,学生活动要有合适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又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面对同一论题,学生的看法可能是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活动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团队,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
四、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因为活动的结果不能预料,所以,活动的时间不好把握,要做到合理地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活动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第二,教师提出议题后,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这样才不会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
第三,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活动问题,通知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阅读、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
总之,要达到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认真倾听,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当发现学生离题较远时,要及时介人,机智且不伤学生自尊地点明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错误的知识和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解释,不要让学生走弯路;当发现论题进入了一个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地做阶段性小结,并提醒学生尽快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活动。最终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共同把课堂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
[2]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冯
洋,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