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教师要把握阅读的本质,倡导开放的读书教育,切实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一、课内提高阅读质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古亦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是减轻学生依赖性的根本,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1.浏览定“焦点”
浏览无疑是快速了解大量信息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与略读》一课教给了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教学《莫高窟》时,课题组建立了“西部在线”的网页,内载“月牙泉”“九色鹿”“鸣沙山”“雅丹地貌”……学生快速浏览网页,找出自己的兴趣焦点,做上标记,留待有充足时间再细读品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略读抓“文眼”
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则所谓文眼者也。”可见,若能抓住“文眼”,则可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秦兵马俑》中学生围绕文题自由质疑: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经过略读课文,能否找出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部分学生把握不准速读的节奏,往往流于浏览或陷于精读。而提高阅读速度与注视的次数是成正比的,对此我教了学生一个“小窍门”:一目一行不分心,眼睛有神动不停。
3.精读要“批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注注、品品、辩辩,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正达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要求学生“读书必动笔,动笔必动脑”。一篇课文选定中心议题和重点章节后,学生纷纷拿出笔认真动脑思考,划出优美词句,落上批注。之后分组交流意见,仔细品味,反复诵读。教师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因势利导,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课外增大阅读需求
课程标准以睿智的眼光提出一份课外阅读书单,扎牢民族文化之根,选择读物空间广阔,提倡开放的读书教育。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亲近书籍,读书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生需求。
1.发挥主体性,学生“好读书”
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理解再片面幼稚,那也是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必须细心呵护、多加鼓励,使阅读火种越燃越旺。学生很想倾吐自己的积淀,展示自己的收获。每周五中午,班队干主动请缨,举办读书擂台活动。在有序的组织下,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谈读书方法,有的谈读书体会,还有的介绍新书……个个兴趣盎然,畅所欲言。
2.加强指导性,学生“读好书”
教师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提倡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接近名家的创作理念,从中汲取有益的人生经验。在此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指向,让学生有选择自己喜爱读物的权利。女生喜欢读童话故事,选择中外经典小说;男生多喜科技知识,阅读《百科全书》。如我们班的马雨青从《寄小读者》到《冰心文集》,乐此不疲;赵文清坚持看《读者》,声称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与满足。在阅读过程中,积淀于其中的民族之魂将伴随他们一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3.扩大阅读面,学生“多读书”
语文能力需要一种底蕴,需要深厚的积累。积累越丰富,人的思考力越全面,认识越深刻,创造力就越活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从量变到质变,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出现一个飞跃。江苏省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极为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倡导创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加强阅览室、图书馆的开放,每周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本班学生读过四大名著原著,了解部分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涉猎过外国科幻作品。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往往使人视野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起来。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要形成一种习惯。“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之不厌,读之不倦。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毅力,这种能力,便能“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这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一、课内提高阅读质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古亦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是减轻学生依赖性的根本,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1.浏览定“焦点”
浏览无疑是快速了解大量信息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与略读》一课教给了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教学《莫高窟》时,课题组建立了“西部在线”的网页,内载“月牙泉”“九色鹿”“鸣沙山”“雅丹地貌”……学生快速浏览网页,找出自己的兴趣焦点,做上标记,留待有充足时间再细读品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略读抓“文眼”
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则所谓文眼者也。”可见,若能抓住“文眼”,则可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秦兵马俑》中学生围绕文题自由质疑: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经过略读课文,能否找出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部分学生把握不准速读的节奏,往往流于浏览或陷于精读。而提高阅读速度与注视的次数是成正比的,对此我教了学生一个“小窍门”:一目一行不分心,眼睛有神动不停。
3.精读要“批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注注、品品、辩辩,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正达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要求学生“读书必动笔,动笔必动脑”。一篇课文选定中心议题和重点章节后,学生纷纷拿出笔认真动脑思考,划出优美词句,落上批注。之后分组交流意见,仔细品味,反复诵读。教师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因势利导,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课外增大阅读需求
课程标准以睿智的眼光提出一份课外阅读书单,扎牢民族文化之根,选择读物空间广阔,提倡开放的读书教育。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亲近书籍,读书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生需求。
1.发挥主体性,学生“好读书”
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理解再片面幼稚,那也是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必须细心呵护、多加鼓励,使阅读火种越燃越旺。学生很想倾吐自己的积淀,展示自己的收获。每周五中午,班队干主动请缨,举办读书擂台活动。在有序的组织下,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谈读书方法,有的谈读书体会,还有的介绍新书……个个兴趣盎然,畅所欲言。
2.加强指导性,学生“读好书”
教师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提倡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接近名家的创作理念,从中汲取有益的人生经验。在此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指向,让学生有选择自己喜爱读物的权利。女生喜欢读童话故事,选择中外经典小说;男生多喜科技知识,阅读《百科全书》。如我们班的马雨青从《寄小读者》到《冰心文集》,乐此不疲;赵文清坚持看《读者》,声称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与满足。在阅读过程中,积淀于其中的民族之魂将伴随他们一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3.扩大阅读面,学生“多读书”
语文能力需要一种底蕴,需要深厚的积累。积累越丰富,人的思考力越全面,认识越深刻,创造力就越活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从量变到质变,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出现一个飞跃。江苏省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极为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倡导创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加强阅览室、图书馆的开放,每周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本班学生读过四大名著原著,了解部分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涉猎过外国科幻作品。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往往使人视野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起来。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要形成一种习惯。“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之不厌,读之不倦。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毅力,这种能力,便能“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这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