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江门市,不仅华侨众多,自古以来还以人才辈出闻名中外。依托深厚的传统教育文化底蕴,江门市近年来成功走出一条教育强市之路,在珠三角产业升级中抢占了人才制高点。
“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
江门市在历史上就是广东的人才基地。江门市亦称五邑,地处珠三角西翼,是粤西地区和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穗港澳的交通要冲。这座千年古邑历史上英才辈出,涌现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历史学家陈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外数百万五邑华侨的支持,为江门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门市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开拓创新,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分管教育的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告诉记者:江门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突出教育强市是江门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江门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建设和谐江门需要人才,人才输入招聘是一个方面,关键是靠自己培养。现在江门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职业教育师资短缺是中职教育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江门市各中职学校都积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积极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借助企业的实力来提高学校师资力量。
创造性的职业教育方法,使江门职业教育质量一流。在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的比赛中,来自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李永镇获得一等奖,该校的余丽明校长还获得“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目前,江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1所、5所,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2所,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4个。在校学生7.2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77人,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49人。
自1980年,第一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以来,江门市中职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整体实力一直位居广东省前列。未来,江门市将继续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优势,结合江门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李崴副市长表示,为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到2011年,江门市计划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调整为36所,校均规模扩大为2500人左右。同时,重点发展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类、机电制造业类、商贸旅游类专业,突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优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成为珠三角城市经济转型的要素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已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市的传统职业教育强市。在轻工业基础雄厚的江门地区,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超过36万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一群技术生力军也为江门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备是可以引进的,但是人才、特别是大量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却不可以依赖引进。”江门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天民认为,对于当地建设而言,中职学生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
江门市所属开平市水口镇是全国知名的水暖卫浴器材生产基地,拥有近500家水暖卫浴生产企业。多年前该地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如今已经撑起了卫浴镇1/3的“天空”。来自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荷塘职中的学生,如今已主导了荷塘镇服装、电子产业;在江门市泰和电脑城,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也都出自中职学校……可以说,中职的学生已经遍布江门的各个经济领域。
由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大量涌现,解决了企业的人才之忧,使江门市成为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热土”,全市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
依托人才优势,江门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上拔得头筹,如金属纳米材料技术、小型数控机床技术、二次电池生产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江门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特色产业(鹤山)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特色产业(新会)基地”以及“广东省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开平)基地”,让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江门市高新区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2007年,江门GDP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家投资江门。
“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
江门市在历史上就是广东的人才基地。江门市亦称五邑,地处珠三角西翼,是粤西地区和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穗港澳的交通要冲。这座千年古邑历史上英才辈出,涌现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历史学家陈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外数百万五邑华侨的支持,为江门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门市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开拓创新,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分管教育的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告诉记者:江门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突出教育强市是江门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江门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建设和谐江门需要人才,人才输入招聘是一个方面,关键是靠自己培养。现在江门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职业教育师资短缺是中职教育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江门市各中职学校都积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积极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借助企业的实力来提高学校师资力量。
创造性的职业教育方法,使江门职业教育质量一流。在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的比赛中,来自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李永镇获得一等奖,该校的余丽明校长还获得“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目前,江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1所、5所,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2所,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4个。在校学生7.2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77人,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49人。
自1980年,第一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以来,江门市中职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整体实力一直位居广东省前列。未来,江门市将继续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优势,结合江门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李崴副市长表示,为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到2011年,江门市计划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调整为36所,校均规模扩大为2500人左右。同时,重点发展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类、机电制造业类、商贸旅游类专业,突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优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成为珠三角城市经济转型的要素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已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市的传统职业教育强市。在轻工业基础雄厚的江门地区,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超过36万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一群技术生力军也为江门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备是可以引进的,但是人才、特别是大量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却不可以依赖引进。”江门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天民认为,对于当地建设而言,中职学生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
江门市所属开平市水口镇是全国知名的水暖卫浴器材生产基地,拥有近500家水暖卫浴生产企业。多年前该地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如今已经撑起了卫浴镇1/3的“天空”。来自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荷塘职中的学生,如今已主导了荷塘镇服装、电子产业;在江门市泰和电脑城,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也都出自中职学校……可以说,中职的学生已经遍布江门的各个经济领域。
由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大量涌现,解决了企业的人才之忧,使江门市成为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热土”,全市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
依托人才优势,江门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上拔得头筹,如金属纳米材料技术、小型数控机床技术、二次电池生产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江门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特色产业(鹤山)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特色产业(新会)基地”以及“广东省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开平)基地”,让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江门市高新区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2007年,江门GDP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家投资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