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都擅长剪辑细节,不过小说中还有故事情节,即多用故事情节来串起细节。相比起小说来,散文中的细节表现更为突出。且看《公寓生活记趣》中这个细节:“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亏得作者如此观感,拟人化的手法便传导出一种亲切来,甚而还有一种温馨,那自然是与回家有关的。
  对于细节的看重,张爱玲自有其思想上的根源。她在《中国人的宗教》中这样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接着又说:“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眼,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一切对于人生的观感都指向于虚无,但也就停留于这个虚无。至于人生的历练,无非是总在印证这个发现而已。当人生的虚空袭来,从而见证了世事无常,若再往前走,就进入宗教的领域了。但就此打住,则意味着发现虚无之后不仅不会看破红尘,反而尽可能地把握住生命。“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我们怎样处置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活得好一点是快乐的:所以为了自己的享受,还是守规矩的好,在那之外,就小心地留下了空白。”空白指向于无,大可用来反衬有,即对人生细节的品味。
  细节的和美畅快,离不开艺术的观照,也就是得与现实生活拉开一点距离。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这样说:“第一次看见大张的紫菜,打开来约有三尺见方,一幅脆薄细致的深紫的纸,有点发亮,像有大波纹暗花的丝绸,微有擢痕,我惊喜得叫出声来,觉得是中国人的杰作之一。”比紫菜为丝绸,联想很奇特,又很巧妙。再如《公寓生活记趣》里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其实又何必‘联想’呢?篾篓子的本身的美不就够了么?”张爱玲并没有田园经验,也不见得喜欢,因为她的生活和写作都是在都市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样的联想只能是艺术上的观照。张爱玲对现实的观感往往都是这样,比如她偶尔上街买菜,就会联想成落难的公子。毕竟还是公子,可见不会一沉到底。她自己并没有沉入现实底层,不能和那些家庭主妇等同起来,正如她也不想生儿育女一样。但这种隔了距离的观照并非有意粉饰现实,更不会像达官贵人那样高高在上或冷眼旁观,而是仍有从心底里涌出的同情,尽管她本人并不甘于弱势群体。
  此种细节之美,大可当作生活的艺术化,但并不意味着生活与艺术的一致。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这段话,才真正地触着了张爱玲的烦忧。如此道白,当是因为与生活隔了一层。如果说艺术上的观照需要一定的距离,那就不可能有那么透底的实在。相反,则生活中的真又不能现成地变为美。这里问题的实质在于有了人为的戏剧。人在戏中生活,尽管感觉不无良好,却是不够健康的。张爱玲把服饰比作穿戴了出来的袖珍戏剧,可以随时上演一出折子戏。不用说,她自己在这方面也颇为讲究,甚至于被人看成奇装异服。正如戏台上需要热闹才有戏可看,生活中也有它的排场,至于生命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渲染,则又不言而喻。因为张爱玲早在《天才梦》一文中就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如果说那么华美的袍也只能帮衬着人撑起一个衣服的架子,那么种种细节的愉悦仍然有限。换言之细节之美不都是畅快的,还有忧愁。
  张爱玲在《烬余录》中写到战乱时在香港生活的经历,从而得到这样一个教训: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就那么两三年的时间里,张爱玲先后推出《传奇》与《流言》,很是热闹了一番,之后则又回到独处的时光。生命从价值上说,只要有所成就即可,倒不必一路占尽风光。更何况张爱玲从人生的悲观出发,自是深知那一切并不牢固。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抓住时机表现一番,却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那么张扬。在《更衣记》里,她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这样一个细节不无象征意义,任心适意,完全地放松了自己。虽只是一会儿工夫的炫耀,但却是生命的飞扬。再来看这样一个细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中写道:“我在阳台上篦头,也像落叶似的掉头发,一阵阵掉下来,在手臂上披披拂拂,如同夜雨。远远近近有许多汽车喇叭仓皇地叫着:逐渐暗下来的天,四面展开如烟霞万顷的湖面。对过一幢房子最下层有一个窗洞里冒出一缕淡白的炊烟,非常犹疑地上升,仿佛不大知道天在何方。露水下来了,头发湿了就更涩,越篦越篦不通。赤着脚踝,风吹上来寒飕飕的,我后来就进去了。”尽管生活有如那缕炊烟,不无盲目甚而固执地升上去,人却不能不起迟暮之感。终归还得回到孤寂中去,就算那多是虚空。眼见得繁华如梦,也只得洗净了铅华。这样一个过程有多迁延,人生的况味就有多苍凉。
其他文献
为提高酒钢低品位铁矿石入磨前品位、降低选矿成本,针对该矿石进行磨前开展预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干式预选可以有效的提高精矿品位,抛出大量合格尾矿。预选粉矿精矿
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有一则非常精彩且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雅典大诗人、政治家棱伦和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之间.多少年来当人们谈到世事无常和因果报应时都会引用它.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的一个分支,工业机器人具有工作效率高、稳定可靠、重复精度好、能在高危环境下作业等优势,在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介绍工业机器
古诗鉴赏中,辞格是其中一个层面。这里介绍一些,并略为举例分析。  先说比喻,最为常见。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极为新巧。再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中将水面比作镜子,将君山比作青螺,很是形象。  通感,即不同感觉间的沟通。比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地方的语文教学表现出的一种倾向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多数时候是师生沉浸在琐细的理性分析之中,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这种理性的分析课很难使学生走进作品的境界,享受到课文的美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