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T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227-01
1 前言
作为高校机械类专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机械类专业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当前急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校企深度合作三大系统建设为主线,构建融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定位准确、方案科学创新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必然会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普通机械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3 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 目前高校的实验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有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实验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因此教学实验的核心主要是实验教师,教师在前面操作而学生在旁观摩,学生按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被动地接受实验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目前校内实习通常受到学生的认识程度、实习时间、实习的地点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未能充分进行分析、学习和动手操作,这就限制了与实际接轨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难以禁止,缺乏完善的管理约束机制。
3.3 校外实习受生产单位的实际因素影响,企业大都不愿让学生进入生产车间,更不愿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教学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3.4 课程设计是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零部件甚至系统的设计,但是通常由于学生的实战经验很少,许多情况下参考上一届或者前几届学生的资料,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难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机械设计、初步科研和创新等五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本科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题目陈旧、设计内容脱离工程实际;不了解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等。
4 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计
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环节、校内实习环节、校外实习环节及设计能力培养环节等各种教学活动。
4.1 为了改变其被动性和盲目性,实验部分分两步走。一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要进行的实验进行虚拟演示,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提前了解,对实验目的做到提前掌握。二是在实验室首先学生要先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目标,独立自主、有创造性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中汽油机化油器式燃料供给系零件构造观察与检查调整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油箱、汽油滤清器、输油泵、化油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进行虚拟实验演示,让学生先了解汽油机化油器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掌握内容可观察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燃油供给路线、汽油机油箱的构造,分析其结构特点、拆装膜片式输油泵,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拆装单腔及双腔化油器等方面的实验内容。
4.2 校内实习环节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变为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实习。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于2008年初成立了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安排了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习环节,如和机械设计相关的减速器拆装实习,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拆装实习等,通过工具的使用、实物观察、工作原理分析,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立足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并且学校在机械专业实训教学中辅以相应的各种实践竞赛,将较好的实训作品予以集中展出。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维绘图竞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对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给予表彰,并将较好的作品集中展示。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很好。
4.3 校外实习环节由原来单一到企业参观实习改为校企对接,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并由企业负责培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机器的一些工作原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还加强了数控技术、软件编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加工生产过程,这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4.4 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种方式来实现。学校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校内科研立项相结合,主要是让学生用和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科研立项,这样既有课题的来源依据,又有项目的经费保障。既避免了学生之間的内容重复,又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这种改革极大地活跃了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动手操作和创新等综合能力。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则和指导教师的课题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发挥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重复性,又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谢世坤,易荣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17(11):60-62.
[2] 李呈英.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115-116.
[关键词]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T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227-01
1 前言
作为高校机械类专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机械类专业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当前急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校企深度合作三大系统建设为主线,构建融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定位准确、方案科学创新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必然会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普通机械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3 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 目前高校的实验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有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实验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因此教学实验的核心主要是实验教师,教师在前面操作而学生在旁观摩,学生按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被动地接受实验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目前校内实习通常受到学生的认识程度、实习时间、实习的地点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未能充分进行分析、学习和动手操作,这就限制了与实际接轨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难以禁止,缺乏完善的管理约束机制。
3.3 校外实习受生产单位的实际因素影响,企业大都不愿让学生进入生产车间,更不愿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教学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3.4 课程设计是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零部件甚至系统的设计,但是通常由于学生的实战经验很少,许多情况下参考上一届或者前几届学生的资料,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难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机械设计、初步科研和创新等五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本科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题目陈旧、设计内容脱离工程实际;不了解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等。
4 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计
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环节、校内实习环节、校外实习环节及设计能力培养环节等各种教学活动。
4.1 为了改变其被动性和盲目性,实验部分分两步走。一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要进行的实验进行虚拟演示,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提前了解,对实验目的做到提前掌握。二是在实验室首先学生要先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目标,独立自主、有创造性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中汽油机化油器式燃料供给系零件构造观察与检查调整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油箱、汽油滤清器、输油泵、化油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进行虚拟实验演示,让学生先了解汽油机化油器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掌握内容可观察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燃油供给路线、汽油机油箱的构造,分析其结构特点、拆装膜片式输油泵,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拆装单腔及双腔化油器等方面的实验内容。
4.2 校内实习环节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变为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实习。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于2008年初成立了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安排了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习环节,如和机械设计相关的减速器拆装实习,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拆装实习等,通过工具的使用、实物观察、工作原理分析,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立足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并且学校在机械专业实训教学中辅以相应的各种实践竞赛,将较好的实训作品予以集中展出。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维绘图竞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对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给予表彰,并将较好的作品集中展示。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很好。
4.3 校外实习环节由原来单一到企业参观实习改为校企对接,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并由企业负责培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机器的一些工作原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还加强了数控技术、软件编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加工生产过程,这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4.4 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种方式来实现。学校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校内科研立项相结合,主要是让学生用和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科研立项,这样既有课题的来源依据,又有项目的经费保障。既避免了学生之間的内容重复,又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这种改革极大地活跃了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动手操作和创新等综合能力。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则和指导教师的课题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发挥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重复性,又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谢世坤,易荣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17(11):60-62.
[2] 李呈英.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