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6-19岁,从生理角度看,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随着第二性征的日益明显,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掌握学生这种变化,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使我感觉到: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数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有的也不愿张口,与老师交往逐渐产生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那种少年期的直率在逐渐消失,他们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保留,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蓍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教师有时埋怨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产生闭锁性心理的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次课堂上回答的失误,往往导致以后不再举手发言,甚至别人失误,他们也会引以为戒。
我们还应看到,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认识到事物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同一个原因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个事物的存在往往要依存于其它事物,受其它事物的制约,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这些认识使学生懂得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因此,对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结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见解和意见,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又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科学理论教学的心理条件。
签于以上分析,我认为物理启发式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借助于直观教具,精采的演示实验,生动的物理故事和形象的语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是能否很好地运用。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特别是对师范生来说,这种能力更为重要。多年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某节教材,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重点,关键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磋商,思索探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很有好处。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我要求学生学习后讨论图中导线ab向右滑动时abcd回路中磁通量增加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一个学生提出"如果ef闭合,则同时abef回路中磁通量减少,这时ab上感应电流方向如何?"当时引起学生的强烈注意,于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最后得出圆满的结论。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自学的实践机会,如采用先预习后讲课、先复习后作题的教法,学生预习时,可以根据教师出的预习题纲看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找出疑难问题,简要写出预习笔记。例如: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我们分析研究平抛运动一节后,对于斜抛运动就可采用自学方法,先让学生预习,写出预习笔记,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检查总结,由于学生认真预习,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打开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大大高了学习效率;由于学生有准备的发言,大大提高了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启发诱导,有的放矢的讲解,做到了开拓思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觉地看书,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事实证明,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是物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从心理学上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
二、有意设置疑难,暗示启发诱导
暗示法启发诱导,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采用此法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针对学生"物体越重,落得越快"的错误观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轻重两物体系在一起,下落的快慢有没有变化。学生立即小声议论开了,许多学生都说物体更重了,一定下落得更快。我有意设置疑难地说:"有人认为轻重物体系在一起时,重物将使轻物落得快一些,轻物将使重物落得慢一些,所以两物体住后下落的速度是介于轻重两物单独下落速度之间,对不对?"这样引起了学生间的热烈争论,于是引导学生看书,接下去再讲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思想非常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议论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给的诱导,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收到开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效果。暗示法是寓提示、启发于问题之中,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使学生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最后使思维活动向有意识转化。
三、培养开拓能力,鼓励学生进取
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能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学生的这种议论和争论一般并不是凭主观武断信口开何的,而是经过思考,有一定的论据后有感而发的,他们对物理中的一些较难问题,有时会花很大气力去寻求不同解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的海洋里破浪搏击,开拓进取。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和开拓性的探索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进行动能定理教学解题时,有一学生将课后的习题进行了归类,认为这类题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解,且阐述了理由,于是我及时在学生中作了介绍,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开拓进取的精神。
总之,多年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学生心理特征与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坚持物理启发式教学,能达到加强基础养能力,培发智力的目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使我感觉到: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数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有的也不愿张口,与老师交往逐渐产生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那种少年期的直率在逐渐消失,他们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保留,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蓍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教师有时埋怨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产生闭锁性心理的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次课堂上回答的失误,往往导致以后不再举手发言,甚至别人失误,他们也会引以为戒。
我们还应看到,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认识到事物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同一个原因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个事物的存在往往要依存于其它事物,受其它事物的制约,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这些认识使学生懂得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因此,对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结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见解和意见,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又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科学理论教学的心理条件。
签于以上分析,我认为物理启发式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借助于直观教具,精采的演示实验,生动的物理故事和形象的语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是能否很好地运用。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特别是对师范生来说,这种能力更为重要。多年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某节教材,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重点,关键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磋商,思索探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很有好处。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我要求学生学习后讨论图中导线ab向右滑动时abcd回路中磁通量增加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一个学生提出"如果ef闭合,则同时abef回路中磁通量减少,这时ab上感应电流方向如何?"当时引起学生的强烈注意,于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最后得出圆满的结论。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自学的实践机会,如采用先预习后讲课、先复习后作题的教法,学生预习时,可以根据教师出的预习题纲看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找出疑难问题,简要写出预习笔记。例如: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我们分析研究平抛运动一节后,对于斜抛运动就可采用自学方法,先让学生预习,写出预习笔记,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检查总结,由于学生认真预习,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打开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大大高了学习效率;由于学生有准备的发言,大大提高了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启发诱导,有的放矢的讲解,做到了开拓思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觉地看书,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事实证明,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是物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从心理学上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
二、有意设置疑难,暗示启发诱导
暗示法启发诱导,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采用此法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针对学生"物体越重,落得越快"的错误观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轻重两物体系在一起,下落的快慢有没有变化。学生立即小声议论开了,许多学生都说物体更重了,一定下落得更快。我有意设置疑难地说:"有人认为轻重物体系在一起时,重物将使轻物落得快一些,轻物将使重物落得慢一些,所以两物体住后下落的速度是介于轻重两物单独下落速度之间,对不对?"这样引起了学生间的热烈争论,于是引导学生看书,接下去再讲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思想非常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议论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给的诱导,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收到开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效果。暗示法是寓提示、启发于问题之中,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使学生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最后使思维活动向有意识转化。
三、培养开拓能力,鼓励学生进取
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能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学生的这种议论和争论一般并不是凭主观武断信口开何的,而是经过思考,有一定的论据后有感而发的,他们对物理中的一些较难问题,有时会花很大气力去寻求不同解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的海洋里破浪搏击,开拓进取。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和开拓性的探索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进行动能定理教学解题时,有一学生将课后的习题进行了归类,认为这类题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解,且阐述了理由,于是我及时在学生中作了介绍,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开拓进取的精神。
总之,多年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学生心理特征与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坚持物理启发式教学,能达到加强基础养能力,培发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