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观察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的效果。对比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变化。
结果: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患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对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9-01
护理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我院探讨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供临床工作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以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前后各一年内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意识障碍、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者。
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前一年内收治住院患者19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35±7.23)岁;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1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8例、大专41例、高中58例、初中44例、小学25例。
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后一年内收治住院患者205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6.68±7.35)岁;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95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0例、大专42例、高中60例、初中46例、小学27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首先建立起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分为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组成,负责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控制。各科室组成由科护士长和2~3名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接受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的领导,负责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控制[2]。
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制定了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病房管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科室管理等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并制定考评细则,由各科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学习,要求人人掌握,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执行。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指导各科室制定符合科室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工作流程,由各科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学习,采用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正。
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和指导。不定期进行抽查,严格按照考评细则的标准对各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定期召开各科护士长会议,对近一阶段各科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质控反馈,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协调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各科护士长的中层领导作用,实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节假日带班制度,加强对各科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监督和指导,协调处理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保障护理质量和服务安全。
围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住院患者入院评估、基础护理、重症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由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夜班、交接班、节假日等重点时间段的护理工作管理。对急救药械完好率、护理文件书写情况、健康教育效果等易出差错环节实行护理人员自查、护士长检查和护理部抽查等三级检查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奖优罚劣,使全体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其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5]。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护患满意率比较。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患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医院护理工作质量与现代护理观念所倡导的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原有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定更高的标准,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中,全面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全面护理质量控制不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同时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对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长英,田丽,曹小琴,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4~17
[2]汤新辉,谌永毅,刘翔宇.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B):74~75
方法: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观察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的效果。对比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变化。
结果: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患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对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9-01
护理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我院探讨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供临床工作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以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前后各一年内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意识障碍、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者。
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前一年内收治住院患者19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35±7.23)岁;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1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8例、大专41例、高中58例、初中44例、小学25例。
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后一年内收治住院患者205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6.68±7.35)岁;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95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0例、大专42例、高中60例、初中46例、小学27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我院自2012年6月起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干预。首先建立起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分为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组成,负责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控制。各科室组成由科护士长和2~3名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接受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的领导,负责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控制[2]。
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制定了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病房管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科室管理等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并制定考评细则,由各科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学习,要求人人掌握,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执行。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指导各科室制定符合科室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工作流程,由各科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学习,采用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正。
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和指导。不定期进行抽查,严格按照考评细则的标准对各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定期召开各科护士长会议,对近一阶段各科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质控反馈,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协调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各科护士长的中层领导作用,实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节假日带班制度,加强对各科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监督和指导,协调处理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保障护理质量和服务安全。
围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住院患者入院评估、基础护理、重症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由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夜班、交接班、节假日等重点时间段的护理工作管理。对急救药械完好率、护理文件书写情况、健康教育效果等易出差错环节实行护理人员自查、护士长检查和护理部抽查等三级检查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奖优罚劣,使全体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其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5]。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护患满意率比较。与干预前一年比较发现,干预后一年我院护患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医院护理工作质量与现代护理观念所倡导的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原有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定更高的标准,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中,全面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全面护理质量控制不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同时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对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长英,田丽,曹小琴,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4~17
[2]汤新辉,谌永毅,刘翔宇.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B):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