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对劳动精神教育的建构意义

来源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劳动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否定,同时也揭示了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马克思劳动观对新时代劳动精神教育都具有强大的建构意义,这一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支撑、价值导向与实践指引等方面。揭示马克思劳动观的建构意义,不仅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劳动精神教育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增强劳动精神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感召力。
其他文献
目的体外研究α-山竹黄酮通过抑制酸性鞘磷脂酶(ASMase)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对高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13)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同步化后的MES13细胞分为低糖组(5.5 mmol/L葡萄糖)、低糖+α-山竹黄酮组、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高糖+低浓度α-山竹黄酮组(1μmol/L)、高糖+中浓度α-山竹黄酮组(2μmol/L)、高糖+高浓度α-山竹黄酮组(4μmol/L)、高糖+地西帕明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
分类是自然资源调查和管理的基础,重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是自然资源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自然资源的学理、法理、管理内涵和前人的分类现状,梳理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逻辑上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新的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分类方案,并以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框架,提出了自然资源调查的总体思路。结果表明:根据学理注重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以物质、能量、空间为主的3类自然资源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3类五级自然资源学理分类方案;根据管理注重的实践性和权属边界特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自然资源部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