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明月 各有千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亮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在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下也代表着大相径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对比李白和歌德这两位中西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并从他们各自的写作手法中分析月亮在不同作品中所代表的意象。通过对比李白与歌德的时代背景差异,可以看出在中西浪漫主义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多元化与单一性,以及月亮意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同一轮月亮会引起各种千差万别的情感,但同样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和寄托。
  一、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中西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经》开中国古代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以抒情短诗为特点,奠定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抒情咏怀的基调。从屈原的《楚辞》到李商隐的《无题》,不仅从视觉上表现出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还从情感上流露出含蓄委婉却又贴合现实之情。反观西方浪漫主义并非是狭义上对情爱的执着和思想的烂漫无边,而是从个人主观出发表达向往自由、崇尚理想的意愿。西方浪漫主义以叙事诗为主,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都以叙事的形式热烈奔放地传递出人们对理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西浪漫主义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语言特色上,无一不体现着两种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异曲同工的精妙之处。要说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非李白莫属,那西方浪漫主义的杰出人物无疑是以歌德为首,两人分庭抗礼,写出一部部传世佳作。
  二、李白与歌德用月亮表达不同意象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从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这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唐朝当时的太平与繁荣。从“贞观之治”时期不断加强对外部局势的巩固,版图进一步扩大,再到“开元盛世”时期农业和商业的南北互通,中外贸易往来也愈发频繁。在这样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氛围下也孕育了自信开放的文化景象,产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成果—唐诗。但是,彩云易散,唐朝极盛的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矛盾重重。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制度都出现了问题,这些隐患使大唐盛世一步步走向土崩瓦解的境地。李白正是生活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有着强盛年代的自由奔放,同时也包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和不甘。而欧洲浪漫主义则是当时社会性质改变后的产物。所谓的“理性王国”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般美好,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理想也随之幻灭。文人们为宣泄愤懑之情,进而追求新的理想,浪漫主义思潮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用奔放的热情表达出自己的主观理想,在歌颂大自然的同时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二)歌德与李白生平经历的异同之处
  歌德曾说:“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的路上。”这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的歌德放弃了学习法律的机会,转而开始创作小说,研究绘画和自然科学,这个时期的歌德在古典主义和宫廷文学中徘徊摸索。18世纪70年代初,他在卢梭、赫尔德尔等人的思想感染下,从古典主义中跳脱出来,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分子,带着奔放的热情,投身浪漫主义文学,歌德一直期望能创造出新的理想世界,但却被现实击败。此后歌德一心从政,这也使他对保守压迫的封建制度有了彻底的认识。随着浪漫主义日渐衰败,中年时期的歌德再度追求宁静和谐的古典美,抛开激进饱满的热血,专心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现实生活。与歌德相似,李白的思想历程在不同阶段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李白年轻时兴趣广泛,文武双全,此时的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他四处远游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有志无时。但也是这段怀才不遇的日子,使他展开丰富的创作。中年的李白开始了长安为官的道路,但唐玄宗并没有给他真正一展才华的机会,李白壮志未酬,内心充斥着不甘和悲愤。随后,他继续漫游江南,但他却十分矛盾,一边坚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一边又感叹世事无常的忧思。此后,李白带着对官场的执念和对人世间的感慨,纵情山水,斗酒百篇。李白思想历程和写诗的风格并没有歌德那样强烈的主观性,往往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并且情感与逻辑上更偏向感性。此外,李白和歌德都曾做过官,但是两人在退出官场后心境大有不同,歌德并不留恋自己的政治生涯,及时从压抑的封建官僚制度中清醒过来,而仕途的愿景对李白来说一直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从未放弃,却也从未真正实现。
  三、月亮在歌德与李白作品中的不同意象
  (一)李白作品中月亮的意象以及表达情感
  王夫之认为“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景”。李白将月亮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景物,在诗里力求达到“人月合一”的境界。为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是用朴实凝练的词句表达出游子客居他乡的惆怅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简单的动作却因为清秋夜景中的一轮明月而使他变得心绪复杂,月光照在地上如同寒霜一般使人不禁感慨万千。李白用细腻的情感融情于景,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月亮在李白的诗中不仅是感怀故乡的精神寄托,也是孤独时可以排遣寂寞的“友人”。《月下独酌·其一》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以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将月亮看作可以陪伴自己起舞高歌的友人,赋予它人的感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邀天上的明月一同饮酒,随自己的影子一同舞蹈,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视作倾听自己歌声的知己。他将孤寂之情倾注在月亮这样的客观事物上,使其也有了人情味,表达出表面上及时行乐,实则孤独无奈的情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曾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宇宙产生无尽的遐想,发出对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的感叹。如《把酒问月》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及“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句句都为月亮笼罩上了一层神秘永恒的面纱。诗人看到月亮便对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产生了困惑,月亮亘古不变地悬在夜空中,见证着古往今来的变迁,更使李白慨叹人生短暂且渺小,同时又对这样的更迭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也暗示了珍惜当下,把握瞬间即永恒的豁达之意。另外,月亮在古代最常见的意象就是作为边关战士们心里的寄托。李白常用月亮来体现边塞之情,《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和《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时,月亮所渲染的是边塞凄凉之情,在冷清的月光下,边关战场愈发肃清悲苦,将士们只能寄情于月亮,哀愁叹息;而远方的家人也对月亮倾诉着思念,希望早日安定边疆,和亲人团聚。
  (二)歌德作品中月亮的意象以及表达情感
  《对月》是歌德回忆与斯坦因夫人美好而短暂的爱情时所写下的诗歌,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你又把幽谷密林注满了雾光”,诗人站在被雾气浸润后朦胧的月光中,曾经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使自己更加落寞。“你用慰藉的月光照我的园邸,像知友的眼光怜我的遭际”,这里的月光化作诗人永恒的挚友,陪伴在诗人身旁听着他对爱人的怀念,这美好的月光也寄托着歌德对爱情和自然的珍惜。又像在《猎人的挽歌》中“我一想起你的面影,就像在注望月亮”,这首诗是歌德为思念丽莉而作。他直接将月亮看作爱人丽莉,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歌德看到月亮就如看到她,淡淡的月光为他带来宁静与和平。同样为心中爱人所写的诗句还有《爱人之旁》中“我想到你,每逢月亮的幽辉映在水里”,将月亮比作纯洁天真的爱人。《现身》中“你胜似月亮的光辉,尽管它迷人可爱”,爱人如心中白月光似的可爱美好。除了浪漫与爱情,月亮在歌德笔下被赋予了邪恶压抑之情。《渔夫》这首叙事诗讲述了海妖用诡计诱惑渔夫走向死亡的故事,其中“你不看到太阳月亮都爱浸入海里?它们出浴后的面庞不是倍加美丽”把月亮看作邪恶海妖的化身,用海水掩饰自己原本丑恶的样子。还有《骷髅舞》中钟楼看守人在午夜俯视坟场的景象“月亮把一切照得很光明,墓地像白昼一样”,此时此刻惨淡的月光仿佛是死亡前最后的光亮,照亮阴森恐怖的四周,令人压抑。歌德笔下月亮的意象极端且对立,其中有对爱情的赞颂,这是恪守古训的李白诗中所没有的,还有西方传统月亮的意象,这又蕴含了月亮丑陋、变化无常的含义。
  四、结语
  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月亮,但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思维上的差异,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大不相同。中国古代月亮的意象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西方的月亮在诗歌中多是“人月两分”的独立个体,所代表的意象也是单一直白的。歌德的诗歌受到他做律师严谨缜密风格的影响,所以客观性很强,而李白将个人情感与月亮的客观存在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主观性更加强烈。尽管如此,二人都是通过欣赏活动转移到欣赏者的思想意識中去,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无论月亮的意象如何变化,它带给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在月亮上所寄托的感情都是每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这次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全省档案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并对荣获河北省档案事业功勋杯等奖项的同志和单位进行表彰。    一、2008年全省档案工作简要总结    (一)认真贯彻落实两办《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全省档案工作的大环境进一步发生着深刻改变  07年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省
一场滂沱的雨  让古镇的青石方块  像老水车的叶片  咿咿呀呀地将一角天色  装进旅人慢腾腾的背包  我用一條小船  在黄龙溪的胸脯上寻觅  廊桥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一根就是一碗的面  在袅袅的水汽里 扭动腰身  我还想沿着这一湾溪流  追随一位卖花的婆婆  数一数街口卖三大炮的老爷子  脸上新增了几道岁月的痕迹  卖麻糖的老生  早就用意味深长的眼神  活成了自己的主角  羊肉串一进胃里  整
摘 要:《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大典范。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框架,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较常见的典籍翻译方法入手,研究《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即黄友义等人译本和John Minford译本中,四字词组的翻译策略,归纳总结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归化和异化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译者是在翻译带有中国文化意象的四字词组还是带有宗教典故的四字词组,都不可极端地使用归化法或异化法。应在考虑译文读
藤蔓攀过栅篱,翠绿的沉默挂起点点火红的心思。粉笺,和诗,手和手连在一起,心和心也失去距离。  她写:“心思是翩翩燕翅,情愿收拢在你的檐下,只要能驱除你的孤寂。”他和:“心思是蜻蜓纱翼,宁肯失去飞翔,只要被你写进诗集。”  眸子踏碎沉寂,心坎瀑声漫溢。他迟迟不敢轻举妄动她一袭黑衣的迟疑。任凭声声喘息,飘散成夏夜无影无踪的错失与追忆。  她轻柔的纱裙曼妙如水,袅娜的倩影宛如唐诗宋词。他陷入不可自拔的沉
基金项目:文本系2020年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影视剧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建构与声音艺术研究”(编号:PHDC2020068)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以青春校园电视剧《独家记忆》为例,从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声音塑造、突围途径的等角度出发,展现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面貌与价值理念,并提出女大学生的真实形象应当在影视作品实现扭转与重构。  关键词:女大学生;形象构建;声音造
《档案天地》是河北省档案局主管、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l3—1184/G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459。获河北省社会科学期刊优秀编校质量奖,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档案天地》以“立足档案,面向社会”为宗旨,主要栏目有:决策者说、我的档案我公开、档案与我与我家、四海钩沉、兰台秘光、珍档巡礼、档案人语、天地副刊等。是您从事档案、文秘工作,进行历史研究,了解社
院里斑驳伫立的石墙  早已经不起风儿的呼唤  母亲粗糙的双手  抚摸我稚嫩的脸庞  一会儿轻柔 一会儿不安  母亲斑白的发  同灶台的炊烟悄悄散去  风儿轻轻地诉说  门前的老黄狗  便应了几声哀嚎  案上未完成的布鞋  吊著几缕丝线  可会这手艺活儿的人  已经早早地歇息了  风儿晃着老躺椅  在院子里独自摇曳  窗前的仙人掌  孤独地等待着雨露
水碧湛如蓝,山翠峰峦聚。  欲問何时可赏花,放眼春来处。  霜雪送春归,又送春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定要和春住。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年前夕,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毛主席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毛主席女儿李讷婚礼的回忆。它是我一生参加的最深刻、最平凡而又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次婚礼。    (一)    我是1964年8月,以“政治特种兵”的条件参军的,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是二营四连五班战士,先在北戴河值勤,后于1966年6月调到中南海,是一大队一中队的战士,具体负责毛主席住区的
我的每个患者都像一颗星星  他們从门外进来 喊着疼痛  我把他们的牙齿  摆在灯下 逐个检查  这个夏日  还有许多细小的虫  从小牙齿上穿过天穹  让我们不能忍受  把病菌一个个扼杀  让健康的小牙齿回到夏日  把痛苦咬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