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有这样的一种爱是无私为国奉献的大爱。《爱的帕斯卡》是由导演刘海、编剧阮剑文共同合作的一部都市励志片。故事是以西北大学的物理学泰斗侯伯宇教授为原型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穷极一生专注物理科研的学者戴景林的人生故事以及润物无声的工匠精神。影片從戏剧性的冲突、编剧台词对人物的塑造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全方位的诠释了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戏剧性;创新;爱的帕斯卡
从戏剧性的冲突来讲述对物理学和国家的爱。
影片用对毛西的跟拍拉开了电影的帷幕,同时也展现给观众一位年轻气盛的男主人公。影片中戏剧性的冲突第一次发生了,毛西在玩滑板时不小心撞到了戴景林教授,教授没有做任何的反应只是告诉毛西散落在地下的围棋少了一颗黑色的棋子,并且呆呆的看着自己散落在地下的橘子。观众在这里可能就会有同样的思考,为什么戴景林教授会望着散落在地下的橘子发呆?引起了观众的好奇。最后影片用橘子作为转场引出了片名——爱的帕斯卡。就在观众仍旧好奇时,镜头转回了戴景林教授,戴教授站在散落的橘子面前一直到晚上。这时的镜头采用了全景拍摄,戴景林教授在宏伟的图书馆的对照下,显现的更加孤寂,影片的背景运用影片快进的方式,背景从白天到傍晚转换凸显了戴教授在散落的橘子前站了一天没动。当观众更加感到困惑时,镜头再次切换到戴教授的家中。当戴教授回家之后,镜头开始对戴教授进行特写,他马上把自己锁在了自己的房间里面开始在黑板上写着关于橘子自由散落引发一系列物理公式。从这一细节让大家认识到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对物理研究为之着迷的一个人。这样的冲突也让影片中的毛西和戴教授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影片更进一步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了。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第一个镜头是毛西参加抗日游行的队伍,戴教授赶紧加以制止。镜头中的毛西指着校园中张将军立的校碑并且大声的喊出碑文:“沈阳设校、经始为坚、经九一八惨遭摧残、流利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告诉老师不仅要研究学术,更要爱国。戴老师告诉他:“如果没有那两颗原子弹,世界发法西斯的胜利还要往后再拖两年呢。”两个人对于爱国的方式出现了分歧,毛西用热血的抗日游行证明爱国,戴老师却坚持要用学术研究来爱国。第二个镜头中,戴老师的“G理论”获奖,受邀到悉尼参加会议。在面见世界各国的记者时,一位日本记者不礼貌的进行了提问“为什么您三次考清华都未被接受。数次提名,但是都与中科院院士失之交臂。这一切是不是都与您的父亲有关,您心里不会感到不公平吗?”戴教授明知这场记者会是全球直播,但是依旧义无反顾的讲出:“当时我的父亲对我无暇顾及,是因为他在消灭残暴侵华的日本反法西斯。”语气愤慨,表达对日本反法西斯侵华的愤怒。第三个镜头再次切换到毛西宿舍中,当毛西听到电视中戴老师的讲话后泪流满面。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场景从矛盾冲突到矛盾的解决,凸显出了两位男主人公的爱国情结,紧扣影片的大爱主题。
影片中多线穿插的叙事结构丰富了故事情节。
影片中的叙述结构采用多线穿插的方式。第一条线索描述了毛西与戴教授两个人对物理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戴教授对物理学的贡献。第二条叙事线索是从戴教授的儿子与孙子出发,描述一位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在亲情上的愧疚。戴修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中,戴教授对儿子他给的核桃不屑一顾。在吃饭时戴老师给自己的学生倒醋,但是却不理会儿子,并且在戴修没有筷子的时候喝令谁也不许给他拿筷子。这一切的表现都是因为儿子戴修不喜爱物理并且要出国发展,戴教授认为儿子不愿意研究物理学、达不到自己对他的期许。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心心念念的依旧是自己的儿子,就在戴教授已经释怀的时候,他的儿子和孙子在国外出了车祸。当得知这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聚集到戴教授的楼下想要安慰老师,戴老师背对着所有人一言不发,镜头采用了虚焦的方式把戴教授一个人凸显了出来,用这样特殊的特写镜头让观众体会到了戴教授失去至亲的痛苦,让人心为之颤抖。第三条叙事线索是围绕女主人公林珊的个人情感故事。毛西和王鹏两个人对于林珊的爱慕、王鹏的出国、毛西和王鹏两个人对于学术不一样的定义等都是第三条线索的主要情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珊对戴老师的尊敬也是影响了她的爱情观,这些情节都是服务于影片的中心思想。这些线索穿插在一起让影片的故事更加立体,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故事。
影片中编剧的台词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编剧用台词塑造了毛西与戴教授两人对于物理的热爱。当毛西第一次遇到林珊时,毛西用物理现象来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毛西的台词是“这是惯性、加速度、相互作用力,还有吸引力。”当毛西正式与戴教授见面时,戴教授告诉毛西研究理论物理的真正含义。戴教授的台词是“研究理论物理,就得像艺术家一样充满想象力,像哲学家一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就可以发现,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那么多奇异可爱的规律。理论物理就像天鹅绒一样的柔软,像君子兰一样的有气节,像人一样的有性格。” 这些对于物理的精准台词描写让整部影片更加贴近真实的故事原型,也体现出毛西与戴教授两人共同对于物理学的热爱。影片在结尾时,戴教授在自己快要离世时回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是站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课,戴教授站在讲台上对他的一辈子做出了总结。台词这样描写到“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帕斯卡方程式,执着乘上时间等于爱”。影片用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了影片的结尾为观众塑造了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用这种回忆人生的方式总结出了电影的主题,是爱。
整部影片中带给观众的有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有戳人泪点的亲情故事,更多的是对这样一位润物无声的学者的敬畏。影片取材的真实性,让观众更加为之震撼,有这么一位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学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大爱。
【关键词】:戏剧性;创新;爱的帕斯卡
从戏剧性的冲突来讲述对物理学和国家的爱。
影片用对毛西的跟拍拉开了电影的帷幕,同时也展现给观众一位年轻气盛的男主人公。影片中戏剧性的冲突第一次发生了,毛西在玩滑板时不小心撞到了戴景林教授,教授没有做任何的反应只是告诉毛西散落在地下的围棋少了一颗黑色的棋子,并且呆呆的看着自己散落在地下的橘子。观众在这里可能就会有同样的思考,为什么戴景林教授会望着散落在地下的橘子发呆?引起了观众的好奇。最后影片用橘子作为转场引出了片名——爱的帕斯卡。就在观众仍旧好奇时,镜头转回了戴景林教授,戴教授站在散落的橘子面前一直到晚上。这时的镜头采用了全景拍摄,戴景林教授在宏伟的图书馆的对照下,显现的更加孤寂,影片的背景运用影片快进的方式,背景从白天到傍晚转换凸显了戴教授在散落的橘子前站了一天没动。当观众更加感到困惑时,镜头再次切换到戴教授的家中。当戴教授回家之后,镜头开始对戴教授进行特写,他马上把自己锁在了自己的房间里面开始在黑板上写着关于橘子自由散落引发一系列物理公式。从这一细节让大家认识到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对物理研究为之着迷的一个人。这样的冲突也让影片中的毛西和戴教授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影片更进一步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了。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第一个镜头是毛西参加抗日游行的队伍,戴教授赶紧加以制止。镜头中的毛西指着校园中张将军立的校碑并且大声的喊出碑文:“沈阳设校、经始为坚、经九一八惨遭摧残、流利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告诉老师不仅要研究学术,更要爱国。戴老师告诉他:“如果没有那两颗原子弹,世界发法西斯的胜利还要往后再拖两年呢。”两个人对于爱国的方式出现了分歧,毛西用热血的抗日游行证明爱国,戴老师却坚持要用学术研究来爱国。第二个镜头中,戴老师的“G理论”获奖,受邀到悉尼参加会议。在面见世界各国的记者时,一位日本记者不礼貌的进行了提问“为什么您三次考清华都未被接受。数次提名,但是都与中科院院士失之交臂。这一切是不是都与您的父亲有关,您心里不会感到不公平吗?”戴教授明知这场记者会是全球直播,但是依旧义无反顾的讲出:“当时我的父亲对我无暇顾及,是因为他在消灭残暴侵华的日本反法西斯。”语气愤慨,表达对日本反法西斯侵华的愤怒。第三个镜头再次切换到毛西宿舍中,当毛西听到电视中戴老师的讲话后泪流满面。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场景从矛盾冲突到矛盾的解决,凸显出了两位男主人公的爱国情结,紧扣影片的大爱主题。
影片中多线穿插的叙事结构丰富了故事情节。
影片中的叙述结构采用多线穿插的方式。第一条线索描述了毛西与戴教授两个人对物理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戴教授对物理学的贡献。第二条叙事线索是从戴教授的儿子与孙子出发,描述一位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在亲情上的愧疚。戴修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中,戴教授对儿子他给的核桃不屑一顾。在吃饭时戴老师给自己的学生倒醋,但是却不理会儿子,并且在戴修没有筷子的时候喝令谁也不许给他拿筷子。这一切的表现都是因为儿子戴修不喜爱物理并且要出国发展,戴教授认为儿子不愿意研究物理学、达不到自己对他的期许。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心心念念的依旧是自己的儿子,就在戴教授已经释怀的时候,他的儿子和孙子在国外出了车祸。当得知这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聚集到戴教授的楼下想要安慰老师,戴老师背对着所有人一言不发,镜头采用了虚焦的方式把戴教授一个人凸显了出来,用这样特殊的特写镜头让观众体会到了戴教授失去至亲的痛苦,让人心为之颤抖。第三条叙事线索是围绕女主人公林珊的个人情感故事。毛西和王鹏两个人对于林珊的爱慕、王鹏的出国、毛西和王鹏两个人对于学术不一样的定义等都是第三条线索的主要情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珊对戴老师的尊敬也是影响了她的爱情观,这些情节都是服务于影片的中心思想。这些线索穿插在一起让影片的故事更加立体,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故事。
影片中编剧的台词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编剧用台词塑造了毛西与戴教授两人对于物理的热爱。当毛西第一次遇到林珊时,毛西用物理现象来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毛西的台词是“这是惯性、加速度、相互作用力,还有吸引力。”当毛西正式与戴教授见面时,戴教授告诉毛西研究理论物理的真正含义。戴教授的台词是“研究理论物理,就得像艺术家一样充满想象力,像哲学家一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就可以发现,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那么多奇异可爱的规律。理论物理就像天鹅绒一样的柔软,像君子兰一样的有气节,像人一样的有性格。” 这些对于物理的精准台词描写让整部影片更加贴近真实的故事原型,也体现出毛西与戴教授两人共同对于物理学的热爱。影片在结尾时,戴教授在自己快要离世时回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是站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课,戴教授站在讲台上对他的一辈子做出了总结。台词这样描写到“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帕斯卡方程式,执着乘上时间等于爱”。影片用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了影片的结尾为观众塑造了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用这种回忆人生的方式总结出了电影的主题,是爱。
整部影片中带给观众的有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有戳人泪点的亲情故事,更多的是对这样一位润物无声的学者的敬畏。影片取材的真实性,让观众更加为之震撼,有这么一位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学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