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先读后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曹勇军老师提出了“以读法确认教法”的观点。我对此的理解是,一位语文教师从读文本开始,到最后拿着教案到课堂上去实施,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老师的读法是极其重要的。陶行之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老师自己去“行”,先读懂了本文,才能教学生“知”怎么读文本,最后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那就“行之成”了。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不仅仅是记叙文的教学设计,整个语文阅读教学,都应该是教师先读后教。所以语文老师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
  一、教师要关注文本解读
  作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之初首先要自己读本文。在这里所讲的“读”,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地读上一遍或几遍,把本文内容大致读懂了,就算是完成了。这里所说的“读”需要教师反复品读本文,除了探究把握文本基本内容之外,还要边读边思索,边读边找问题:在本文阅读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出现了疑惑,那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再进行推测,依据学生的学情,把这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把老师的读法转化为学生学法。这就是“以读法确认教法”。语文老师只有自己教会了自己,才能通过教学来教会自己的学生。而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解读,以此确定的教法也是个性化的,这既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魅力。
  其实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很有现实意义。从目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来看,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文章的解读并不十分重视。拿到一篇文章,就这么一看,然后就去看教参、看网上教案,自己没有吃透文本,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呢。
  当然“以读法确认教法”,有人认为是不是过于强调了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会不会导致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等问题。在我看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为了凸显自我,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所以教师的读法必须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
  二、解读文本要依据学情,分析学情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学也就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要服务于学法。“以读法确认教法”,“读法”中已然渗透了“学法”,因为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一边在找问题,一边也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更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把握文本。所以依据学情,分析学情,以学生为立足点的“读”才是正确的“读法”,以这样的读法去确认教法,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教师对本文解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觉得“以读法确认教法”实际上是教学设计策略中的一种对话方式,对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本人以《老王》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刚拿到这篇文章,我的解读只是抓住了文本表面的东西,比如第1-4段概述老王不幸的身世遭遇;第5-16,写“我”们家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第17-22段,写“我”得知老王去世后对他的感动与愧疚。所以初读文章,我只是理清了“我”与老王交往的线索,抓住了文本中“老实”“不幸者”“幸运的人”“愧怍”这几个关键词,体会到杨绛先生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老王这类善良忠厚的底层不幸者的深切同情。但是杨绛写这个人物仅仅是为此吗?我再细读这篇文章,又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文章开头1-4段写老王的不幸身世。全文不是围绕“我”回忆与老王的交往来写的吗,怎么文章用了4段文字写老王的不幸身世呢,仅仅是为了凸显其不幸吗?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老王感叹自己老了,没用了,常有失群落伍的恐慌,写他两个侄子“没出息”等等。仔细一想,作者这么写,肯定有深意。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找到了突破口。这篇回忆性散文是1984年写的,写的是“文革”时期与老王的交往,作者花4段笔墨概述老王的不幸身世,是明显把老王放在這个社会大背景中突出老王被社会嫌弃的底层不幸者身份。相对而言,“我”们家却关心他,照顾他生意,这种对比下就更好理解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激了,那么临死前还来送鸡蛋、香油也就更能让人理解了。如果仔细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句,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当时那个动乱荒唐时代的控诉与反思。这与文本结尾说的“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疚”中的“愧疚”不仅指向作者自身,更指向了整个社会。
  除了这些地方的疑惑之外,我还发现在文本中另外两个困惑。一个是全文出现了一个频率极高的词——“钱”,另外一个是最后老李告诉“我”老王去世时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说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写这些作者是什么意图呢?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首先肯定的是作者杨绛不是一个庸俗的人,她之所以反复谈到要给老王“钱”,是因为“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是“我”给老王的一种照顾方式,杨绛认为知识分子理应有责任去关心帮助这些贫苦不幸者。但是给老王钱,又确实如作者所说是拿“钱”在侮辱老王,因为不管用多少“钱”都无法换取老王的“情”,这两者是不对等的。所以作者感觉到这样的做法是辜负了老王的情谊的,所以单纯地给钱才让作者觉得不安“愧疚”,故而在文中反复提到这个“钱”字。从这里也看出,杨绛先生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顾,而俯视老王这个底层拉车的,而是从平等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行为。
  总之,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首先应该读懂文本,强调教师的“行”,即把文本读通读透,再以学生作为立足点进行教学设计,以读法确认教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知”,即把握文本内容,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  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承之桥,走过它便可通达理想的坦途。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传承文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等美文借助“美味”展现特色饮食文化。火锅,代表了重庆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深入其中,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  【活动目标】  一、指导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了解重庆火锅的发展历程、以及食材、火锅底
“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其课堂教学模式依次经历“选点、析点、点亮、作文、评改和反思”等6个环节,简称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就其中的“析点”“点亮”和“评改”等3个环节加以评述。  一、析点:用生活微点勾勒学生的“眼中之竹”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一、创新思维和语文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能促使人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对学习和工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真正要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新颖科学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进发,教学时要有目的地训练,方可开发学生潜能与智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  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之美,恰巧是高
笔者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2016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大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一路走来,甘苦自知。现将参赛过程中的三次磨课经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  磨课三阶段  第一阶段:8月,选定上课内容并确定上课思路。  第二阶段:9月,嘉兴高级中学“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我的课进行主题研讨。  第三阶段:10月,邀请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嘉兴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忠老师、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一、直击心灵——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  与其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创新,不如先直截了当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我有我可以”。人类与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跨媒介怎么跨?读什么?如何交流?任务群如何设计?……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探讨的问题,而笔者把注意力放在任务群的驱动力上,认为要在任务群中抓住一个核心任务,以其为驱动引擎,带动整个任务群向前推进。而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慕课”课程会是一个很好的任务驱动引擎
古代诗歌阅读一直是师生面临的难题,诗歌难学难教,很大一个原因来自诗歌文本的特殊性,诗歌文本较其他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不确定领域”和“空白”。而全国卷考查古代诗歌阅读着眼于审美的鉴赏与评价,文本以唐宋诗词为主,注重对文本的直接阅读体验。高考时,学生既不能求助、也不能查找参考资料的独立阅读情境。一般把当前文本(注释)视为完足的鉴赏对象,强调独立的直接解读,努力发现文本内在的多种联系的可能,不断扩展解读的
议论文写作贵在说理。所谓说理,就是要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这就需要写作者着重在“为什么”这一层面进行发力,而不是在“怎么办”上打转。在议论文中,何谓“理”,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写道,论述文中的“理”一般分为理性、道理和伦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理性。  文学评论家刘勰对议论说理曾这样概括道:“论如析薪,贵在破理。”事理很明了:劈柴要照着纹路,才能将柴火劈开。其实,这也顺带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必须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线老师认同并实践这种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上推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式。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在比较枯燥的古诗词鉴赏课堂上,一旦学生陷入疑惑自己无法解决时,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的开始“灌输”式的講解,学生学得被动,老师也感到无奈。  在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执教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