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计算公式”是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它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而计算方法是关于解决桌类问题的程序,并非所有问题都完全适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有固定计算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便于他们迅速地解决同类问题。而对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确定,并无固定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便于学生灵活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有关求积计算知识的教学是划分了两个层次不同教学要求的:对于“计算方法”大纲中叙述的是“会计算”。即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对于“计算公式”大纲中叙述的是“掌握……的计算公式”。如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划分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符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具有合理性。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两者在教学中的区别,而不应该简单地将“计算公式”易名为“计算方法”。
而在目前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对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没有把握到位。除了将“计算公式”混淆与“计算方法”外,还经常出现将“计算方法”的教学混同与“计算公式”教学的问题,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偏差和失误,突出地表现为: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不恰当地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各自周长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在知识的新授阶段确实能使学生较顺利地解答一些标准化的习题,而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变化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便会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中年级如果强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 宽)×2”,则在高年级计算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运动场的周长时,许多学生就会忽视对围成运动场周长的各条边的情况分析,错误地将运动场的周长计算成圆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再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它们表面积的所谓计算公式,那么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学生便常会出现诸如有盖的游泳池和通风管、无底的化粪池、被粉刷的房间底面等等错误
因此。我们在几何初步知识求积计算的教学中,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分清求积计算两个层次不同的教学要求,恰当施教。重点要注意长、正方形周长和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的教学,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和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长方体的表象,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分别指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其次引导学生分别说说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面的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计算表面积时要边算边想求出了哪些面的面积,并让学生注意区别生产、生活中不同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情况,灵活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最后组织各类变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才能真正把握住了求积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所谓“计算公式”是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它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而计算方法是关于解决桌类问题的程序,并非所有问题都完全适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有固定计算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便于他们迅速地解决同类问题。而对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确定,并无固定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便于学生灵活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有关求积计算知识的教学是划分了两个层次不同教学要求的:对于“计算方法”大纲中叙述的是“会计算”。即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对于“计算公式”大纲中叙述的是“掌握……的计算公式”。如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划分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符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具有合理性。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两者在教学中的区别,而不应该简单地将“计算公式”易名为“计算方法”。
而在目前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对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没有把握到位。除了将“计算公式”混淆与“计算方法”外,还经常出现将“计算方法”的教学混同与“计算公式”教学的问题,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偏差和失误,突出地表现为: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不恰当地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各自周长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在知识的新授阶段确实能使学生较顺利地解答一些标准化的习题,而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变化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便会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中年级如果强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 宽)×2”,则在高年级计算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运动场的周长时,许多学生就会忽视对围成运动场周长的各条边的情况分析,错误地将运动场的周长计算成圆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再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它们表面积的所谓计算公式,那么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学生便常会出现诸如有盖的游泳池和通风管、无底的化粪池、被粉刷的房间底面等等错误
因此。我们在几何初步知识求积计算的教学中,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分清求积计算两个层次不同的教学要求,恰当施教。重点要注意长、正方形周长和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的教学,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和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长方体的表象,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分别指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其次引导学生分别说说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面的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计算表面积时要边算边想求出了哪些面的面积,并让学生注意区别生产、生活中不同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情况,灵活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最后组织各类变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才能真正把握住了求积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