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区别恰当施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计算公式”是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它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而计算方法是关于解决桌类问题的程序,并非所有问题都完全适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有固定计算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便于他们迅速地解决同类问题。而对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确定,并无固定公式可以套用的知识,教材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便于学生灵活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有关求积计算知识的教学是划分了两个层次不同教学要求的:对于“计算方法”大纲中叙述的是“会计算”。即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对于“计算公式”大纲中叙述的是“掌握……的计算公式”。如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划分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符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具有合理性。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两者在教学中的区别,而不应该简单地将“计算公式”易名为“计算方法”。
  而在目前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对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没有把握到位。除了将“计算公式”混淆与“计算方法”外,还经常出现将“计算方法”的教学混同与“计算公式”教学的问题,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偏差和失误,突出地表现为: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不恰当地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各自周长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在知识的新授阶段确实能使学生较顺利地解答一些标准化的习题,而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变化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便会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中年级如果强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 宽)×2”,则在高年级计算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运动场的周长时,许多学生就会忽视对围成运动场周长的各条边的情况分析,错误地将运动场的周长计算成圆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再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它们表面积的所谓计算公式,那么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学生便常会出现诸如有盖的游泳池和通风管、无底的化粪池、被粉刷的房间底面等等错误
  因此。我们在几何初步知识求积计算的教学中,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分清求积计算两个层次不同的教学要求,恰当施教。重点要注意长、正方形周长和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的教学,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和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长方体的表象,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分别指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其次引导学生分别说说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面的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计算表面积时要边算边想求出了哪些面的面积,并让学生注意区别生产、生活中不同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情况,灵活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最后组织各类变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才能真正把握住了求积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它以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笔者认为。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 结合课文“套”作文  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所写作文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
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让座,虽然当时并不知别人心里会怎么想,但我却能感觉到给别人让座而带来的愉悦心情。去年,我有幸两次感受了别人给我让座的心情。那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第一次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我让了座,当时觉得非常感动,对那个小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另一次是时隔不久,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小伙子在一个女孩子的催促下给我让了座。我当时看那年青人不愿意,打算推辞了,但最终拗不过女孩子的盛情。同时,心里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至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称之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确认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于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天真单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上课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师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当学习潜能的极限,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信心,使学困生进入了“学习困难——受冷遇——学习更困难——更受冷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所谓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引导学生顺水推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