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发展探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Q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人口一步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因而导致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大,这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我国人口城市化是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浅析,提出合理途径,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农村社会;影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9;F3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337-03
  The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ZHOU Chu-hui, LI 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So-calle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o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the rural population into urban population, and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more and more small,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more and more bi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starts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the city (tow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empowers the stable increasing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lag often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rough analysis on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 reasonable way was put foward, thu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rural society; Influence; Policy suggestions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其根本举措是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与人口城市化也有着紧密联系。现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怎样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成为了人们需要思考并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比例问题,它同时也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的举措,这是一条是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必要性
  1.1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农村中人口、劳动力向城市(镇)的转移、向非农业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表现。由此可以说明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低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也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1]。在当前,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体现一个共同特征,农村人口城市化化水平也越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包括农村人口城市化。
  1.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就业的结构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过程。由于农村土地能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逐渐减小,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进步,能够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其有限性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出现明显的疲态性,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增大。然而劳动力平衡理论说明,要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得到移动,必须使它有效地配置于农业现代化各部门中。“在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移动,都是势在必行的,这是从工业化和现代化自身逻辑,并且还是制约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2],同时也是抑制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障碍”。可见,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已成为了当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3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某些方面是相对滞后的,抑制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想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要求,因此要走出一条正确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如果将现有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从70%持续下降到30%,农村土地才能逐渐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体现出显著进步,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和生产成本才会得到大规模改善,这样“三农”的问题一系列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4]。因此,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道路合理与否,保障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对农村社会稳定产生相当大作用。   2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涌向非农产业,这种人口的转移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缓慢的,存在一定滞后性。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或从事商业服务业,另一种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主要从事城市传统行业。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通过这两种途径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此具有一定的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1减轻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聚居,农村工业和其他产业涌现小城并得到镇聚集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这种战略已作为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要点,并在实际中贯彻执行。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其最大优势是,在保持国家投资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力量解决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城乡移民增长造成的城市失业率,同时社会成本也得到减少。在城市从事传统行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入,这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途径。其优点使农村人口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小城镇发展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确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工资扭曲现象得到了缓解。城乡之间的这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
  2.2促进农业现代化[5]
  农村经济发展一般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转变。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曾被排斥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开辟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一个理论上和认识上脱离空想、面向现实的飞跃。开放城乡农副产品市场,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和提高粮、棉、油等国家收购产品的价格,运用价值规律调节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允许农民进行跨地区的长途贩运等政策随之而兴。农副产品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遍布全国城乡,这些都说明,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中国农村正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摆脱了单纯为城市和大工业提供农副产品的结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使第一产业有更大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结构。这样,我国的农村不仅成了为城市和大工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成了为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外贸出口提供各类非农商品和劳务的基地。
  2.3为农业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单位土地上劳动力人数减少,为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目前,在劳动力外移规模较大的地区,出现了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方式,部分长期在外的农民退还承包地,这些方法的出现是使留守农村或是从其他农村迁入的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粮食产出扩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我国的现实现象是农村人口基数较大,由于农村耕地等重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的承载性。过去,农村基本采用采取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生产开发,导致自然资源大量被浪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与如今“可续发展”的要求相背而行。农村人口城市化实行并且得到合理规划,不仅减轻了农村自然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3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国现实的国情是,我国有8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要想使全国人民奔小康,必须实现农民们的小康。只有农村人口城市化,才会使整个社会发展实现现代信息化。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存在滞后的问题,给农业经济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
  3.1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进一步加深
  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地抛荒问题,客观的讲,农民弃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现行户籍制度的不完善性,大多的限制性规定,使绝大多数农民暂时进入城市,却不能彻底的离开农村[6]。因此,这就造成成了,即使他们在城市有较高的收入、较好发展前景,他们也不愿意轻易的放弃土地。其次,农民进入城市随时都面临失去在城里工作的威胁,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因此农村必须选择把土地作为保障[7]。这一方面原因,使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导致农业效益的低下,犹豫他们在城里谋生,不可能对农业进行过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因此,土地抛荒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3.2农村污染严重和生态恶化
  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也进一步拓展,繁荣了农村社会经济,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控制了城市人口[7]。但是,乡村工业化也同时带来了小而分散的发展问题和大面积的污染问题,而且目前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还不能进行集中而有效的治理,这给农村生态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3.3城乡贫富差距扩大
  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可能会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但其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在许多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农村社区之间以及农村社区内部收入分配不平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富裕家庭的成员比贫穷家庭的人在去的迁移信息来源方面更具有优势性,更有条件进行迁移和流动的初期投入,从而更有可能进行迁移,富裕家庭的成员由于在城市里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并且自身存在的优越性,从而更在城市里谋取更好的职位具有一定的条件,因此具有更高的收入等[8]。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类似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使贫富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其选择性,即迁移更多的是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并且年轻力壮的人,不可避免的存在农村社会“人才流失”现象,因而留下的大多是年老体迈的老人,因此,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
  4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卡普斯浪二级水电站位于卡普斯浪河中游,是卡普斯浪河梯级水电开发方案的第二个梯级,为引水式电站。由于电站一年内月平均引用流量不均,枯水期时流量较小,使得厂房设计具有很强的
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品位提升,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越来越好,在很多地区城市的建设中,大量应用了攀爬植物,能很大程度上提升绿化的立体感,也提升整个绿化的品位。通过调查目
本文以知识工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可重用件数据库、典型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库,以UG为平台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UG OpenAPI、特征建模、本体表示等技术及Visual C++开发工具,开发了机床KBE-CAD系统;通过设计实例的应用验证了本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针对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地区水源紧张状况及合理利用,进行了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可以降低水稻无效分蘖,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合理地控
主要介绍某水电站尾水建筑物的布置、型式的选择、主要尺寸的确定、结构设计等。
对于现今很多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尤其是河流穿过城市建成区或者近郊发展区的,河流的综合治理项目往往都是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共同推进。两者某些方面是互相渗透甚至是相互依存的
在中国植物志的分类命名上,莲(莲科莲属,也就是荷花)的别名有很多,其中有别称为芙蓉和水芙蓉.所以,古人说的芙蓉,多是泛指水中的荷花,比如出水芙蓉.而这种长在地里的落叶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