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令人堪忧,语文课也失去了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地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令人堪忧,语文课也失去了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地作用,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目前,新一轮的职业中学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期待着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能有所改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培养职高生人格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地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如果说普通高中是“应试教育”,那么职业高中就是“应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联系现实,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点化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5.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
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挥语文课人文性地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语文课不只是教学生学语言,学知识,还有情感的熏陶、人格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要有字词句章、谋篇布局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来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展开生命的对话。在感悟、交流、对话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从而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令人堪忧,语文课也失去了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地作用,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目前,新一轮的职业中学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期待着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能有所改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培养职高生人格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地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如果说普通高中是“应试教育”,那么职业高中就是“应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联系现实,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点化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5.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
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挥语文课人文性地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语文课不只是教学生学语言,学知识,还有情感的熏陶、人格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要有字词句章、谋篇布局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来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展开生命的对话。在感悟、交流、对话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从而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