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年轻的公司总裁。当年在面对出国和留下创业之间,他放弃了出国,之后在公司一直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坚守。在外人看来,他是年轻的成功者,但他说,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走的是一条弯曲的直线。他就是科大讯飞的总裁刘庆峰。
1990年,17岁的刘庆峰刚踏进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时,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他绝对没有想到17年后,只有34岁的他成了被批准享受2006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我国语音产业界中极少数获得这一荣誉和待遇的专家之一。
学生时代成为“语音话王”
1990年刘庆峰进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系,因为成绩比较好,92年就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国家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联合设立的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95年本科毕业,保送上研究生,那时就开始作为语音合成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了。
1999年11月11日,大学生的智慧第一次转化为个人的巨额资产——以刘庆峰为首的中国科技大学6位大学生因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给被称作“大学生创业年”的1999年写上了一个浓重的惊叹号,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人机对话技术领域赢得重要一席——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非常方便地用语音控制电脑和畅游因特网。
在读研阶段刘庆峰因为在此项研究中做出多项关键技术创新,贡献尤为突出,获得个人最高股权奖励,并走马上任新成立的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在学生阶段,刘庆峰就担任了国家863计划语音合成项目组的组长。1998年,他以出色的成果和论文硕士毕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在国际汉语处理年会上获得该会惟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当时的他,只要申请,就可以得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几所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出国去读博士,也可以到国外公司继续做研究。但他没有。真正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只想着建“贝尔实验室”。
“知识”到“知本”的产业化之路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顶尖人物的刘庆峰,当初的最大理想是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刘庆峰在导师、中国科大王仁华教授的带领下做科学研究,到1997年取得了初步成果。福建一家公司看中他们研发的语音技术的前景,于是买断了这一技术,并与中国科大合作成立了“中银天音”公司,由福建一方控股并负责经营,任命刘庆峰为总工程师。
“当时我只想搞技术,把管理、市场开拓都交给了别人。”刘庆峰说,“一年以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交出经营权是不负责任的。由于管理人员不懂技术,导致市场开拓没有前瞻性,结果研发也很吃力,失去了主导方向。”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刘庆峰感觉到,做技术的人,如果一点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和运作,公司很难有发展前景,特别是要做到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和微软这样的大企业平起平坐,或至少在某些局部领域可以一争高低,那么一定要由懂技术并且有很好的前瞻性的人来主持工作。
“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公司”,刘庆峰深感从“知识”到“知本”的产业化之路必须自己走。经过多方努力,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经贸委出资,再加上员工投资,硅谷天音公司成立了,并且将原来卖给福建公司的核心技术又买了回来。刘庆峰借了10万元入股,并出任总经理,这时他的硕士还没毕业,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也落户在他们公司。从此他把自己定位为公司的管理者,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企业家”。
同欢同乐的“核心团队”
刘庆峰说:管理一个公司可能比搞技术更难。我现在在管理上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时间少了,但我认为这个时间花得值。如果我埋头搞几年研究,也许个人出成果会快一点,但中国语音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就会落在国外大公司后面。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只要组织得好,不见得比我一个人研究慢。
只有真正的集体创业机制才能成为整合资源的龙头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团队成员持股,是1999年讯飞一成立就确立的管理制度,也使得创业团队有了强大的凝聚力。讯飞从5年前成立时的18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人;最初创业的18人,5年之后还有15人,走掉的3人都是出于家人出国的客观原因而恋恋不舍地离开的;2000年组建的6人核心管理团队,至今稳定团结。这些数据,在当今人才高流动性的IT行业堪称奇迹。
刘庆峰说:“如果等到公司发现人手紧缺、人才捉襟见肘,才进行亡羊补牢似的招聘,既是对公司高层战略思想的讽刺,更是对人才的最大不负责。要做职业化的大公司,必须以战略赢得长期整体的发展。从这一点说,我们讯飞值得骄傲,讯飞的人才储备一直是在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同时针对业务发展实际而进行的。讯飞这次招贤的120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需求分析,都将很快为我们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生效益,这是公司十一五人才战略的开篇之作。长期以来,讯飞在人才积累上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现有员工360余人,平均年龄25岁。现有员工中,10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位是挑战杯得主,2位五四青年奖学金获得者。为了培养公司发展的后续动力,科大讯飞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讯飞研究生班;2002年,讯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培训基地落户科大讯飞……因此说,深厚的人才资源,是科大讯飞保持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
“钱要用在核心技术开发上”
经过3年来的运作,1999年6月成立时资本只有300万人民币的科大讯飞公司,经过联想、火炬、英特尔等知名公司注资,目前已经增值上百倍,市值达两亿元人民币以上。公司产品占了我国语音合成技术市场90%的份额。成为国内IT行业一颗迅速崛起的新星。
当记者问到科大讯飞成功的秘密时,刘庆峰认为主要应归功于3点: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有一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三是提倡和鼓励创新的个性化管理模式。
刘庆峰说,对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而言,掌握领先的、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1999年底,科大讯飞通过融资获得3000多万元资金,在刘庆峰看来是好钢就一定用在刀刃上,因此这笔钱既没有用来建营销网络,也没有拿去开发短期内就能赚钱的软件产品,而是全部投入中文语音平台这一核心技术的开发之中。
2000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只有200万元。“我们硬是顶着各种压力,挺了过来。”刘庆峰说,“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几个月内相继推出博思智能中文平台和KD2000中文语音合成系统。迄今为止,公司销售收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预计2002年将有更大发展。”
从“神枪手”到“元帅”的体验
在培育后备人才方面刘庆峰也有独到的招数:与国内语音技术研究院所合作建立3个联合实验室,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研究经费,从而笼络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出资百万余元作为教育基金,与科大研究生院合作创办“讯飞研究生班”,这一做法开拓了研究生培养的全新模式。
去年4月,中文人机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并于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标委和国家863专家组正式确定了科大讯飞为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
今天的刘庆峰,已经亲身体验了“一个元帅”与“一个神枪手”的区别———他带领的团队的研发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个人当初的研究能力,他在创业之初所畅想的率领一群神枪手在市场冲杀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最佳研发节奏已经呈现。
刘庆峰说:创造一种管理模式,比我们自己挣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钱,意义还要大。
把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份额优势需要的是对曲折的忍耐和承受“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的语音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广阔前景。”这句听起来谁也不会怀疑的论断,如果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就只能是想当然。
但追求市场份额的路径选择,却有很大的讲究。中国软件产业总体的低起点、盗版的大量存在、对软件价值的认可度和对软硬件投资理念的偏颇,都让这个博士的创业充满了变数。
作为一家以技术立足的高科技企业领军人,刘庆峰深知,知识要成功地嫁接资本,就必须让资本看到你的产业方向具备大规模爆发的前景,看到你的技术所奠定的优势地位,是人家通过简单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能够仿效或达到的。按照这一思路,在创业之初,切不可片面强调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企业家,首先就要把握好技术方向,从技术上创新。刘庆峰说:“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运作,形成了市场战略的三驾马车,就是我们的语音平台、语音互联网和语音合成芯片。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再加上良好的市场运作和开拓,使得语音产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市融资助讯飞起飞
讯飞拥有的核心技术的不可复制,也使得作为公司腾飞动力的更大融资成为可能。上市融资,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对于科大讯飞来说,我们目前首选海外上市,但同时也在观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政策。上市的目的远不止融资本身,在规范的资本市场上市,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汲取海外高薪技术企业发展的经验,减少企业在发展中的风险。此外,科大讯飞的目标是要发展成国际化高科技企业,这也要求我们进入一流的国际化资本舞台。”
在单纯的销售软件处处碰壁的情况下,在一些股东对讯飞连续两年不盈利的产业前景持怀疑态度的时候,讯飞适时变革,推出语音平台战略,通过为各行各业的开发商提供方便易用的语音开发平台,让华为、联想、东软、英特尔等各行业的领导型企业,把语音应用于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并结成利益共享的语音价值链。
刘庆峰强调:“尽管我们是作为学生创业起步的,但我们一直认为,作为企业,要面对市场首先就要有一个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只有自身过硬,才能真正走上成功之路。”讯飞正是靠着对核心技术优势的追求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使得他们忍受了长达3年寂寞的投入期,包括头一年在市场开拓上的颗粒无收。从2002年开始讯飞实现赢利,并开始在手机、车载、通信增值这3个当今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内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为帮助本刊改进质量,请告诉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编辑信箱:xbz805@163.com
1990年,17岁的刘庆峰刚踏进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时,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他绝对没有想到17年后,只有34岁的他成了被批准享受2006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我国语音产业界中极少数获得这一荣誉和待遇的专家之一。
学生时代成为“语音话王”
1990年刘庆峰进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系,因为成绩比较好,92年就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国家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联合设立的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95年本科毕业,保送上研究生,那时就开始作为语音合成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了。
1999年11月11日,大学生的智慧第一次转化为个人的巨额资产——以刘庆峰为首的中国科技大学6位大学生因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给被称作“大学生创业年”的1999年写上了一个浓重的惊叹号,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人机对话技术领域赢得重要一席——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非常方便地用语音控制电脑和畅游因特网。
在读研阶段刘庆峰因为在此项研究中做出多项关键技术创新,贡献尤为突出,获得个人最高股权奖励,并走马上任新成立的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在学生阶段,刘庆峰就担任了国家863计划语音合成项目组的组长。1998年,他以出色的成果和论文硕士毕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在国际汉语处理年会上获得该会惟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当时的他,只要申请,就可以得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几所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出国去读博士,也可以到国外公司继续做研究。但他没有。真正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只想着建“贝尔实验室”。
“知识”到“知本”的产业化之路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顶尖人物的刘庆峰,当初的最大理想是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刘庆峰在导师、中国科大王仁华教授的带领下做科学研究,到1997年取得了初步成果。福建一家公司看中他们研发的语音技术的前景,于是买断了这一技术,并与中国科大合作成立了“中银天音”公司,由福建一方控股并负责经营,任命刘庆峰为总工程师。
“当时我只想搞技术,把管理、市场开拓都交给了别人。”刘庆峰说,“一年以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交出经营权是不负责任的。由于管理人员不懂技术,导致市场开拓没有前瞻性,结果研发也很吃力,失去了主导方向。”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刘庆峰感觉到,做技术的人,如果一点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和运作,公司很难有发展前景,特别是要做到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和微软这样的大企业平起平坐,或至少在某些局部领域可以一争高低,那么一定要由懂技术并且有很好的前瞻性的人来主持工作。
“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公司”,刘庆峰深感从“知识”到“知本”的产业化之路必须自己走。经过多方努力,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经贸委出资,再加上员工投资,硅谷天音公司成立了,并且将原来卖给福建公司的核心技术又买了回来。刘庆峰借了10万元入股,并出任总经理,这时他的硕士还没毕业,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也落户在他们公司。从此他把自己定位为公司的管理者,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企业家”。
同欢同乐的“核心团队”
刘庆峰说:管理一个公司可能比搞技术更难。我现在在管理上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时间少了,但我认为这个时间花得值。如果我埋头搞几年研究,也许个人出成果会快一点,但中国语音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就会落在国外大公司后面。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只要组织得好,不见得比我一个人研究慢。
只有真正的集体创业机制才能成为整合资源的龙头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团队成员持股,是1999年讯飞一成立就确立的管理制度,也使得创业团队有了强大的凝聚力。讯飞从5年前成立时的18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人;最初创业的18人,5年之后还有15人,走掉的3人都是出于家人出国的客观原因而恋恋不舍地离开的;2000年组建的6人核心管理团队,至今稳定团结。这些数据,在当今人才高流动性的IT行业堪称奇迹。
刘庆峰说:“如果等到公司发现人手紧缺、人才捉襟见肘,才进行亡羊补牢似的招聘,既是对公司高层战略思想的讽刺,更是对人才的最大不负责。要做职业化的大公司,必须以战略赢得长期整体的发展。从这一点说,我们讯飞值得骄傲,讯飞的人才储备一直是在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同时针对业务发展实际而进行的。讯飞这次招贤的120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需求分析,都将很快为我们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生效益,这是公司十一五人才战略的开篇之作。长期以来,讯飞在人才积累上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现有员工360余人,平均年龄25岁。现有员工中,10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位是挑战杯得主,2位五四青年奖学金获得者。为了培养公司发展的后续动力,科大讯飞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讯飞研究生班;2002年,讯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培训基地落户科大讯飞……因此说,深厚的人才资源,是科大讯飞保持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
“钱要用在核心技术开发上”
经过3年来的运作,1999年6月成立时资本只有300万人民币的科大讯飞公司,经过联想、火炬、英特尔等知名公司注资,目前已经增值上百倍,市值达两亿元人民币以上。公司产品占了我国语音合成技术市场90%的份额。成为国内IT行业一颗迅速崛起的新星。
当记者问到科大讯飞成功的秘密时,刘庆峰认为主要应归功于3点: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有一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三是提倡和鼓励创新的个性化管理模式。
刘庆峰说,对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而言,掌握领先的、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1999年底,科大讯飞通过融资获得3000多万元资金,在刘庆峰看来是好钢就一定用在刀刃上,因此这笔钱既没有用来建营销网络,也没有拿去开发短期内就能赚钱的软件产品,而是全部投入中文语音平台这一核心技术的开发之中。
2000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只有200万元。“我们硬是顶着各种压力,挺了过来。”刘庆峰说,“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几个月内相继推出博思智能中文平台和KD2000中文语音合成系统。迄今为止,公司销售收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预计2002年将有更大发展。”
从“神枪手”到“元帅”的体验
在培育后备人才方面刘庆峰也有独到的招数:与国内语音技术研究院所合作建立3个联合实验室,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研究经费,从而笼络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出资百万余元作为教育基金,与科大研究生院合作创办“讯飞研究生班”,这一做法开拓了研究生培养的全新模式。
去年4月,中文人机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并于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标委和国家863专家组正式确定了科大讯飞为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
今天的刘庆峰,已经亲身体验了“一个元帅”与“一个神枪手”的区别———他带领的团队的研发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个人当初的研究能力,他在创业之初所畅想的率领一群神枪手在市场冲杀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最佳研发节奏已经呈现。
刘庆峰说:创造一种管理模式,比我们自己挣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钱,意义还要大。
把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份额优势需要的是对曲折的忍耐和承受“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的语音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广阔前景。”这句听起来谁也不会怀疑的论断,如果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就只能是想当然。
但追求市场份额的路径选择,却有很大的讲究。中国软件产业总体的低起点、盗版的大量存在、对软件价值的认可度和对软硬件投资理念的偏颇,都让这个博士的创业充满了变数。
作为一家以技术立足的高科技企业领军人,刘庆峰深知,知识要成功地嫁接资本,就必须让资本看到你的产业方向具备大规模爆发的前景,看到你的技术所奠定的优势地位,是人家通过简单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能够仿效或达到的。按照这一思路,在创业之初,切不可片面强调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企业家,首先就要把握好技术方向,从技术上创新。刘庆峰说:“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运作,形成了市场战略的三驾马车,就是我们的语音平台、语音互联网和语音合成芯片。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再加上良好的市场运作和开拓,使得语音产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市融资助讯飞起飞
讯飞拥有的核心技术的不可复制,也使得作为公司腾飞动力的更大融资成为可能。上市融资,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对于科大讯飞来说,我们目前首选海外上市,但同时也在观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政策。上市的目的远不止融资本身,在规范的资本市场上市,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汲取海外高薪技术企业发展的经验,减少企业在发展中的风险。此外,科大讯飞的目标是要发展成国际化高科技企业,这也要求我们进入一流的国际化资本舞台。”
在单纯的销售软件处处碰壁的情况下,在一些股东对讯飞连续两年不盈利的产业前景持怀疑态度的时候,讯飞适时变革,推出语音平台战略,通过为各行各业的开发商提供方便易用的语音开发平台,让华为、联想、东软、英特尔等各行业的领导型企业,把语音应用于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并结成利益共享的语音价值链。
刘庆峰强调:“尽管我们是作为学生创业起步的,但我们一直认为,作为企业,要面对市场首先就要有一个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只有自身过硬,才能真正走上成功之路。”讯飞正是靠着对核心技术优势的追求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使得他们忍受了长达3年寂寞的投入期,包括头一年在市场开拓上的颗粒无收。从2002年开始讯飞实现赢利,并开始在手机、车载、通信增值这3个当今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内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为帮助本刊改进质量,请告诉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编辑信箱:xbz8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