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鼓励“境外投资”
近两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正在加快,同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南部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已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企业大力开展跨国经营和全球拓展有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迫切,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去年开始持续到现在的美国次贷危机,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大好机遇。综合各方面因素,中国大力鼓励境外投资适逢其时。

今年3月1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称,今年前两个月外资进入增幅明显 ,为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官方的权威表态点明了今年国家外经贸发展的“风向”。
事实上,这一股“春风”吹来已久。从去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纷纷表态,并且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
2007年5月16日,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杨浩东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表示,商务部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参股、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外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跨国经营。
当月,央行在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宣布,为“盘活”外汇储备,央行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民间对外投资,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此外,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最后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到了今年3月19日,央行又发布了《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央行称,在近期内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汇出核准,积极支持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在境外直接投资。央行还将继续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允许金融机构向国内客户提供海外投资产品。
同时,地方部门也在积极出台鼓励措施。山西省外汇管理局在今年将进一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为涉外企业和个人从事境外投资提供便利,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取消出境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及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购汇规模限制。据统计,山西自去年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境外投资向欧洲和拉美地区拓展,向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扩张以来,当年该省新登记境外投资企业24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85倍。
金融企业首发掘金
由于美元贬值,美国本土公司2007年受到海外投资者竞相追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据统计,2007年中国共有37宗中国公司并购境外公司的事件,比2006年的17起增加117.6%。目前,中国通过并购方式所进行的境外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其他方式进行的境外投资总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华尔街的主流金融机构出现了资金不足的局面,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它饥不择食,它对中国的投资,不管你是来自于主权财富基金也好,还是来自于国有企业也好,他们是比较欢迎的,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敏感。”
毋庸置疑,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企业创造“出海”契机。其中,中国金融企业首发掘金,对外投资出现爆发增长。我国一直鼓励国有金融机构入股成熟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去年建立了一只规模2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目的是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前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后有雄厚的中投基金,金融企业“出海”更加底气十足,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去年5月,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力拔头筹,以30亿美元外汇储备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
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98亿欧元购入英国巴克莱银行7.7%的股份,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笔交易规模之最。
11月,中国平安保险以18.1亿欧元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4.18%的股份,成为比利时富通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此次交易将帮助平安集团进一步优化资产全球配置和提高投资收益。仅仅过了一个月,中国平安又首获保险QDII足额境外投资。之前中国平安已通过特批投资港股。据估计,中国平安境外投资实际还能动用的资金量约为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12月,中国工商银行以367亿南非兰特(约合55亿美元)购买非洲最大的银行集团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该笔交易已于2008年2月正式生效。
“我们可以积极地投资入股华尔街,从而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不是说为了赚小钱,而是通过入股从而获得对这些主流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一定的知情权和控制权,从而化解来自于这部分主流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未来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冲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道出了金融“出海”的关键要义。
政府、企业都需审慎
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云生建言,在目前情况下,国家对于到境外投资建厂应给予适度鼓励,而不宜过分激励。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如果对到境外投资给予过度的鼓励,有可能加剧国内的就业紧张态势;其次,我国上游产业产能过剩,如果企业纷纷到境外投资建厂,过剩的产能将难以自行消化,资源配置可能在局部出现失衡。
刘云生认为,国家鼓励到境外投资建厂的政策应该注意两点:一要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不宜一刀切地对到国外投资建厂给予政策性支持。二要适度,对境外投资建厂不可因为过度激励而产生为形象而去投资的畸形投资偏好。
此外,鉴于西方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股价在“次贷危机”中大幅缩水,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借机“出海抄底”,有关专家建议,企业“出海”应审慎行事,注意防范海外投资的风险。
风险一:境外投资的时机不好掌握。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持续到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海外企业的股价是否已经跌到谷底也不得而知。错估时机而进行境外投资,可能未能如预期获利。
风险二:便宜的资产不一定带来效益。中国企业切忌为“出海”而“出海”。 在目前的情况下,海外资产会显得很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投资并购后反而会成为负担。
风险三:投资不熟悉的领域会拖累自己。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借日元快速升值之机投资美国的金融和地产,因为在该领域毫无经验而惨遭“滑铁卢”。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忌贪功冒进。企业“走出去”应着重在能源、矿产等领域,提早布局。
风险四:警惕境外利益集团的陷阱。目前,国内的许多金融机构有外资背景,要警惕境外利益集团操控舆论,向国内转嫁风险,往境外合法输送利益。
风险五:缺乏对国外法律了解带来种种问题。目前,股权并购是中国境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企业由于缺乏对国外法律体系的了解,会惹来不少麻烦。世界上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异。不同的程序往往使得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增加并购成本。
风险六:境外投资容易遇到财务风险。中外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等财务风险,会使一些境外并购项目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对策,造成日后中国企业亏损,难以实现预定的境外并购目标。
风险七: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文化、观念、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差异都增加了企业整合的困难。
风险八:所投资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如2005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出资 14.2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恩卡纳集团的安第斯石油公司。该公司在厄瓜多尔有产油区。然而,去年10月12日,厄瓜多尔突然征收重税,将外国石油公司额外收入中的99%收归国家所有,我国企业损失惨重。

“德国经验” 受到推崇
“我一直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上出口最多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但是德国的境外投资做得非常好,其境外投资是贸易顺差的几倍以上,所以,德国这方面的压力就非常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时提及“德国经验”。
据统计,德国2005年末对外资产中政府部门仅占4.4%,银行部门占45.5%,企业和个人则占 50%。近年来,为了寻求市场增长和扩大销售,德国企业不断加速向海外特别是东欧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和投资。
目前,从行业分布来看,加工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外贸批发与商业零售、服务业是德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德国企业境外投资自身强势和熟悉的行业,能集中精力拓展其核心业务,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回收研发费用、迅速推出新品和赚取利润的目的。
为了保护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避免或减少企业境外投资可能遭遇的风险,德国从1959年开始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体系。
首先,德国投资担保体系的基础是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迄今德国与1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的德国企业可以向政府申请投资担保。德国的投资担保机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和门槛国家。2006年,德政府共向23个发展中国家和门槛国家的77个项目提供总额达41亿欧元的对外投资担保。
其次,德国对外投资担保以政治与战乱风险为主,德国企业对外投资及其收益因所在国政治事件或政策措施造成的损失均属于德国政府投资担保的范畴,这解除了企业在动荡地区投资的后顾之忧。
再次,德国对外投资担保承保范围比较宽泛,不限制企业境外投资的项目、金额和国别。为适应企业需要,增加针对在中国投资的利润再投资担保,还提高BOT项目利润担保幅度等。对于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德国对外经济促进的各种措施可联合使用。

另外,德国对外投资担保的期限相对灵活。德国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5到25年的担保期限。而根据服务合同以优惠认股权形式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可由德国企业自己自行决定担保期限。
这样庞大和健全的对外投资担保政策并未给德国政府财政带来负担。因为设计合理,投资损害赔偿基本上可通过手续费和保费收入及从投资所在国追索回的赔偿予以平衡。截至2006年底,德政府为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提供投资担保的余额为170亿欧元。
对德国而言,对外投资担保是一个双赢互利的举措。德国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抵消贸易上的顺差,实现了整个国际收支的平衡 ;而企业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中小企业纷纷加大境外投资。2006年5月德国工商总会针对7000多家企业进行的“在外国投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41%的企业计划扩大其在外国的生产基地和物流网络。已在国外投资的企业中,43%表示将增加投资。
编辑:舒 迎
近两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正在加快,同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南部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已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企业大力开展跨国经营和全球拓展有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迫切,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去年开始持续到现在的美国次贷危机,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大好机遇。综合各方面因素,中国大力鼓励境外投资适逢其时。

今年3月1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称,今年前两个月外资进入增幅明显 ,为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官方的权威表态点明了今年国家外经贸发展的“风向”。
事实上,这一股“春风”吹来已久。从去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纷纷表态,并且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
2007年5月16日,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杨浩东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表示,商务部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参股、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外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跨国经营。
当月,央行在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宣布,为“盘活”外汇储备,央行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民间对外投资,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此外,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最后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到了今年3月19日,央行又发布了《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央行称,在近期内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汇出核准,积极支持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在境外直接投资。央行还将继续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允许金融机构向国内客户提供海外投资产品。
同时,地方部门也在积极出台鼓励措施。山西省外汇管理局在今年将进一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为涉外企业和个人从事境外投资提供便利,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取消出境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及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购汇规模限制。据统计,山西自去年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境外投资向欧洲和拉美地区拓展,向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扩张以来,当年该省新登记境外投资企业24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85倍。
金融企业首发掘金
由于美元贬值,美国本土公司2007年受到海外投资者竞相追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据统计,2007年中国共有37宗中国公司并购境外公司的事件,比2006年的17起增加117.6%。目前,中国通过并购方式所进行的境外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其他方式进行的境外投资总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华尔街的主流金融机构出现了资金不足的局面,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它饥不择食,它对中国的投资,不管你是来自于主权财富基金也好,还是来自于国有企业也好,他们是比较欢迎的,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敏感。”
毋庸置疑,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企业创造“出海”契机。其中,中国金融企业首发掘金,对外投资出现爆发增长。我国一直鼓励国有金融机构入股成熟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去年建立了一只规模2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目的是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前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后有雄厚的中投基金,金融企业“出海”更加底气十足,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去年5月,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力拔头筹,以30亿美元外汇储备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
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98亿欧元购入英国巴克莱银行7.7%的股份,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笔交易规模之最。
11月,中国平安保险以18.1亿欧元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4.18%的股份,成为比利时富通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此次交易将帮助平安集团进一步优化资产全球配置和提高投资收益。仅仅过了一个月,中国平安又首获保险QDII足额境外投资。之前中国平安已通过特批投资港股。据估计,中国平安境外投资实际还能动用的资金量约为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12月,中国工商银行以367亿南非兰特(约合55亿美元)购买非洲最大的银行集团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该笔交易已于2008年2月正式生效。
“我们可以积极地投资入股华尔街,从而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不是说为了赚小钱,而是通过入股从而获得对这些主流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一定的知情权和控制权,从而化解来自于这部分主流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未来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冲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道出了金融“出海”的关键要义。
政府、企业都需审慎
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云生建言,在目前情况下,国家对于到境外投资建厂应给予适度鼓励,而不宜过分激励。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如果对到境外投资给予过度的鼓励,有可能加剧国内的就业紧张态势;其次,我国上游产业产能过剩,如果企业纷纷到境外投资建厂,过剩的产能将难以自行消化,资源配置可能在局部出现失衡。
刘云生认为,国家鼓励到境外投资建厂的政策应该注意两点:一要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不宜一刀切地对到国外投资建厂给予政策性支持。二要适度,对境外投资建厂不可因为过度激励而产生为形象而去投资的畸形投资偏好。
此外,鉴于西方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股价在“次贷危机”中大幅缩水,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借机“出海抄底”,有关专家建议,企业“出海”应审慎行事,注意防范海外投资的风险。
风险一:境外投资的时机不好掌握。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持续到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海外企业的股价是否已经跌到谷底也不得而知。错估时机而进行境外投资,可能未能如预期获利。
风险二:便宜的资产不一定带来效益。中国企业切忌为“出海”而“出海”。 在目前的情况下,海外资产会显得很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投资并购后反而会成为负担。
风险三:投资不熟悉的领域会拖累自己。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借日元快速升值之机投资美国的金融和地产,因为在该领域毫无经验而惨遭“滑铁卢”。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忌贪功冒进。企业“走出去”应着重在能源、矿产等领域,提早布局。
风险四:警惕境外利益集团的陷阱。目前,国内的许多金融机构有外资背景,要警惕境外利益集团操控舆论,向国内转嫁风险,往境外合法输送利益。
风险五:缺乏对国外法律了解带来种种问题。目前,股权并购是中国境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企业由于缺乏对国外法律体系的了解,会惹来不少麻烦。世界上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异。不同的程序往往使得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增加并购成本。
风险六:境外投资容易遇到财务风险。中外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等财务风险,会使一些境外并购项目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对策,造成日后中国企业亏损,难以实现预定的境外并购目标。
风险七: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文化、观念、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差异都增加了企业整合的困难。
风险八:所投资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如2005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出资 14.2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恩卡纳集团的安第斯石油公司。该公司在厄瓜多尔有产油区。然而,去年10月12日,厄瓜多尔突然征收重税,将外国石油公司额外收入中的99%收归国家所有,我国企业损失惨重。

“德国经验” 受到推崇
“我一直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上出口最多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但是德国的境外投资做得非常好,其境外投资是贸易顺差的几倍以上,所以,德国这方面的压力就非常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时提及“德国经验”。
据统计,德国2005年末对外资产中政府部门仅占4.4%,银行部门占45.5%,企业和个人则占 50%。近年来,为了寻求市场增长和扩大销售,德国企业不断加速向海外特别是东欧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和投资。
目前,从行业分布来看,加工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外贸批发与商业零售、服务业是德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德国企业境外投资自身强势和熟悉的行业,能集中精力拓展其核心业务,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回收研发费用、迅速推出新品和赚取利润的目的。
为了保护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避免或减少企业境外投资可能遭遇的风险,德国从1959年开始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体系。
首先,德国投资担保体系的基础是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迄今德国与1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的德国企业可以向政府申请投资担保。德国的投资担保机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和门槛国家。2006年,德政府共向23个发展中国家和门槛国家的77个项目提供总额达41亿欧元的对外投资担保。
其次,德国对外投资担保以政治与战乱风险为主,德国企业对外投资及其收益因所在国政治事件或政策措施造成的损失均属于德国政府投资担保的范畴,这解除了企业在动荡地区投资的后顾之忧。
再次,德国对外投资担保承保范围比较宽泛,不限制企业境外投资的项目、金额和国别。为适应企业需要,增加针对在中国投资的利润再投资担保,还提高BOT项目利润担保幅度等。对于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德国对外经济促进的各种措施可联合使用。

另外,德国对外投资担保的期限相对灵活。德国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5到25年的担保期限。而根据服务合同以优惠认股权形式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可由德国企业自己自行决定担保期限。
这样庞大和健全的对外投资担保政策并未给德国政府财政带来负担。因为设计合理,投资损害赔偿基本上可通过手续费和保费收入及从投资所在国追索回的赔偿予以平衡。截至2006年底,德政府为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提供投资担保的余额为170亿欧元。
对德国而言,对外投资担保是一个双赢互利的举措。德国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抵消贸易上的顺差,实现了整个国际收支的平衡 ;而企业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中小企业纷纷加大境外投资。2006年5月德国工商总会针对7000多家企业进行的“在外国投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41%的企业计划扩大其在外国的生产基地和物流网络。已在国外投资的企业中,43%表示将增加投资。
编辑:舒 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