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措施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好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乡村建设;存在误区;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迅速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都比较恶劣,农民强烈渴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打造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典范,构建美丽乡村是目前广泛研究的话题。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针对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城镇村”层级关系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是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必然要求。在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之后,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加以推广。
  美丽乡村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必然会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城乡间的巨大差异,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准备。
  新的历史时期下,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着传统村落。首先要提升自然村落的功能,其次要保持乡村风貌,保存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将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重点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农村,致力于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1、资金缺乏,美丽乡村只能“有名无实”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建设缺乏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农村居民自行解决外,没有其他方面的有效资金投入。而单靠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并且政府的作为也主要是起引导、鼓励、做示范的作用,不可能全包全揽,面面俱到,主要还是靠农村居民自身投入和自愿积极的美化自己的家园。
  2、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瓶颈
  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服务水平不高,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相互交织;新污染老污染相互叠加,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依然突出;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和环境污染现状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要把巩固“中国美丽乡村”环境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建设资金短缺,技术指导不够,村级集体经济不足等。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规划狠抓落实,充分挖掘特色提升品位,集中突破重点树立形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大胆探索,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要突出重点,走提升村级经济实力之路
  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完成后,要引导村两委班子对照“双带双创”承诺,进一步理清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集中精力落实创建举措。村干部要带头示范,书记抓班子,班子带村组,村组联百姓,百姓齐创业。二要强设施。加大农田水利林业等公共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尤其要充分吸取雪灾教训,举一反三,抓好事关农村安全的山体、河湖水系、土斗堤、道路、防火带等建设。三要强实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职能。村级班子要1.3要调动主体,走共建共享和谐之路
  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新农村建设得好不好。大家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动农民主体还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民自主创业精神还不强,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空间,特别是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中老年农民、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和低收入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3、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一)、要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建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在此总目标下,有两个关键指标,就是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以外部形象和内在实力的高度统一,支撑起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二)、要切实掌握美丽乡村的建设途径
  ①环境提升主要是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②产业提升主要是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经济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③素质提升主要是提升农民主体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与之相配套的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农民“种文化”活动等都要结合进来。④服务提升主要是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提升的关键是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新路径,率先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全面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采取村民出一点,乡镇补一点,财政拨一点的办法,整合卫生保洁、医疗卫生、放心超市、事务代办、文体公用设施维护经营等功能,对村内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完善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加强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一体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努力使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市民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两年一度的农民免费体检,做好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对残疾贫困户的危房实行全面改造。整体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集中供养机制。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逐步实现外来人口享有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形成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与和谐的社2.5建立“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
  建后管理是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县和乡镇负责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村集体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自愿组织等形式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五、结束语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既要科学整治村落的传统格局风貌、改善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需求,因此,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悦.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J].旅游学,2010.(09).
  [2]潘方红.布依族乡村旅游与人才开发[A].布依学研究(之九).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下,在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背景、概念定义和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城市空间转型应朝低碳、公平和生活质量等前沿方向发展,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关注的热点。而想要实现这一转变,城市规划需在社会化、市场化、智慧化的方向转型,做到从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转型角度,根据对其规划准则和方法思考,开拓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  【关键词】城市空间组织;规划;智慧  引言  智慧城市是以技术创新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重要课程。在听说读写的课程体系中,口语教学尤为重要。如何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外汉语口语
期刊
期刊
农场思想工作的开展,给农场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农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政治工作全面控制、制约、引导及促进,潜移默化的将政治经济进行提高。好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规模和数量均迅速增加,社会功能逐渐趋于完善。近期,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下,资源优势明显的沿海小城镇的发展更是迎来了较大机遇。文
Word作为一项既基础又复杂的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掌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兼顾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
在中国特殊的转型模式下,社会保险制度转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历史”和对“现实”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使得政府责任的合理界定和化解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变革中的关键与难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