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生活气息 打造快乐课堂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过一个调查:“你最喜欢的化学课应是怎样的?”从学生的答卷来看,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化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多;具有轻松而又自由的氛围。这样的课应成为我们教师奋斗的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在化学教材中除了有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外,还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如丰富的彩色图片、精彩的课内外实验、奇妙的生活现象、最新的科技成果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就会使教学轻松愉快,促使学生阅读教材、关注教材。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1.激发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铁的冶炼合金”时,播放了一段视频《泰坦尼克号沉船之谜》,使学生了解到:1912年4月,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在驰往北美洲的处女航中不幸沉没。多年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焦点。80多年后,科学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揭开事实的真相:冰山的撞击并不是致命的原因,船体的钢板中含有大量的硫磺夹杂物,降低了钢板的硬度,使船体的钢板非常脆,经受不住冰山的撞击,这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面对视频中令人震撼的场景,联系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围绕实际问题,设计真实情境
  例如,在讲“化学肥料”时,可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化学肥料的使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影响吗?
  步骤1:分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样品,自带农村中常用的化肥(课前准备)。
  步骤2:分组测量各自土壤样品的酸碱度,并记录。
  步骤3:取适量的化肥加入土壤样品中,充分混合,然后分组测量混合后土壤样品的酸碱度,并记录。
  交流与讨论:从你的实验中,你认为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影响吗?如果影响较大,应如何改良?
  小结:在农村,大量滥用化肥的现象很普遍,而其后果很多人不知道,通过此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有所警醒。
  3.培养探究能力,设计探究情境
  例如,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有如下探究实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步骤1:取3支试管,各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步骤2:分别将5g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固体加入上述3支试管中,振荡,至固体充分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实验结论: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氯化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小结:学生通过此探究实验,就会对溶液的形成过程加深了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能够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围绕着问题去开展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结论,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融入课堂,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支持与激励的评价策略
  
  生活化的课堂需要学生不断地对生活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并在探究与交流中螺旋上升,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挫折,甚至其最终的学习结果也可能差强人意。此时,必然需要一种以支持与激励为主的评价策略,在学生遇到挫折时得到鼓励,在遇到困惑时得到点拨,在获得点滴进步时得到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的评价策略,才能使学生保持探究的兴趣,产生研究的渴望。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评价方式中,除了纸笔测验评价外,还可采用学习档案评价及活动表现评价,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充分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其学习活动促进作用。在评价结果上采用等级记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并明确将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总之,“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今的社会和生活,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式,这是对我们所有教师提出的要求。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追求,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高效而又快乐。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如何安排学习活动的,却往往少有人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两者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