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8日上午8点,南岸区迎龙镇。
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仅和镇政府一街之隔。田间,随处可见成群结队前来采摘蔬果的城市居民。
吴小平葡萄园、“北斗锄禾”、金木果园……行走在迎龙,像这样融合发展的规模化农业项目随处可见。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迎龙正在进行这样一次现代都市农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业相融合的尝试——以农业作为旅游业基础资源,以旅游业作为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路径,依托龙头企业这个‘引擎’,以生态特色为比较优势,以体验式采摘为‘名片’,吸引城市客源、资本等要素向本地聚集,推动新型农业跨界发展。”迎龙镇党委书记谭昊说。
截至2017年10月,“北斗锄禾”经营面积已拓展到150亩,当前认种份数约300份。
“目前‘北斗锄禾’有员工24人,大部分来自参与项目的租地农户家庭。”赵光合介绍道,这些员工每月工资约有2000元,每年还有按照每亩地1300元标准发放的承包地租金。
在初战告捷之后,“北斗锄禾”正在优化服务项目,进一步凝聚针对大城市游客“蓝海”的特色比较优势。
拓展配套健全产业链
11月8日下午4点,迎龙镇北斗村俊翔农家乐。
一进农家乐大门,就见老板娘廖蓉正在院子里洗洗涮涮,准备各种食材。
“每天都有从城区来的客人,所以随时都要备齐食材。”廖蓉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回答。 这家农家乐就坐落在“北斗锄禾”旁,从项目基地大门绕过一条小路就能到达。
在迎龙镇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廖蓉瞧见城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便很快意识到其中的商机,于是对自家的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成了如今的农家乐。
开张后,农家乐生意顺风顺水。
“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确为迎龙镇带来了一大批游客,特别是一到每年七八月份的水果成熟旺季,我们简直忙都忙不过来!”廖蓉笑道。
随着农旅融合产业迅猛发展,迎龙镇开始大力对相关服务业进行配套——除村民经营的小型农家乐外,当地还发展了北瀚山庄等标志性大型原生态度假村,将单一的“体验游”拓展为“吃、住、游”各环节齐全的农旅融合全产业链。
“城市居民到迎龙镇来,核心需求就是体验和大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因此,通过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最大可能地满足这种需求,就成为我们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谭昊说。
从2017年开始,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了35个市级特色小镇,探索建成一批空间美、街区美、生活美、风景美、生态美的特色小镇,迎龙镇正是其中之一。
“未来,我们将努力构建以都市田园为模板、现代城镇与传统乡村风貌融合的集生态、智慧、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谭昊说。
【把脉】
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若干问题和制约,亟待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新办法有效应对。
要加强对农村產业融合现有试点示范项目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通过先行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剖析,引导地方政府和融合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便更好地认清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目标,辨识其重点和有效方式。
要注意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相对于普通农户,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新型融合主体往往理念新、能力强,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和网络优势显著。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融合主体的支持,鼓励其开展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等创建活动,鼓励不同组织和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并增进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要把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优化人才成长发育的环境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更应重视跨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才,更应重视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和资源、要素整合集成人才。要重视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要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采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手段,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设立产业融合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并重点瞄准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产业融合区域载体和相关平台建设、相关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运行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集团军”。也可通过政府设立农村产业融合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的中长期贷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议在总结现行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着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协调处理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并重点瞄准以下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深化相关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权流转市场,探索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政策实施机制的创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
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仅和镇政府一街之隔。田间,随处可见成群结队前来采摘蔬果的城市居民。
吴小平葡萄园、“北斗锄禾”、金木果园……行走在迎龙,像这样融合发展的规模化农业项目随处可见。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迎龙正在进行这样一次现代都市农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业相融合的尝试——以农业作为旅游业基础资源,以旅游业作为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路径,依托龙头企业这个‘引擎’,以生态特色为比较优势,以体验式采摘为‘名片’,吸引城市客源、资本等要素向本地聚集,推动新型农业跨界发展。”迎龙镇党委书记谭昊说。

截至2017年10月,“北斗锄禾”经营面积已拓展到150亩,当前认种份数约300份。
“目前‘北斗锄禾’有员工24人,大部分来自参与项目的租地农户家庭。”赵光合介绍道,这些员工每月工资约有2000元,每年还有按照每亩地1300元标准发放的承包地租金。
在初战告捷之后,“北斗锄禾”正在优化服务项目,进一步凝聚针对大城市游客“蓝海”的特色比较优势。
拓展配套健全产业链
11月8日下午4点,迎龙镇北斗村俊翔农家乐。
一进农家乐大门,就见老板娘廖蓉正在院子里洗洗涮涮,准备各种食材。
“每天都有从城区来的客人,所以随时都要备齐食材。”廖蓉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回答。 这家农家乐就坐落在“北斗锄禾”旁,从项目基地大门绕过一条小路就能到达。
在迎龙镇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廖蓉瞧见城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便很快意识到其中的商机,于是对自家的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成了如今的农家乐。
开张后,农家乐生意顺风顺水。
“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确为迎龙镇带来了一大批游客,特别是一到每年七八月份的水果成熟旺季,我们简直忙都忙不过来!”廖蓉笑道。
随着农旅融合产业迅猛发展,迎龙镇开始大力对相关服务业进行配套——除村民经营的小型农家乐外,当地还发展了北瀚山庄等标志性大型原生态度假村,将单一的“体验游”拓展为“吃、住、游”各环节齐全的农旅融合全产业链。
“城市居民到迎龙镇来,核心需求就是体验和大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因此,通过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最大可能地满足这种需求,就成为我们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谭昊说。
从2017年开始,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了35个市级特色小镇,探索建成一批空间美、街区美、生活美、风景美、生态美的特色小镇,迎龙镇正是其中之一。
“未来,我们将努力构建以都市田园为模板、现代城镇与传统乡村风貌融合的集生态、智慧、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谭昊说。
【把脉】
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若干问题和制约,亟待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新办法有效应对。
要加强对农村產业融合现有试点示范项目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通过先行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剖析,引导地方政府和融合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便更好地认清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目标,辨识其重点和有效方式。
要注意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相对于普通农户,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新型融合主体往往理念新、能力强,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和网络优势显著。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融合主体的支持,鼓励其开展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等创建活动,鼓励不同组织和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并增进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要把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优化人才成长发育的环境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更应重视跨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才,更应重视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和资源、要素整合集成人才。要重视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要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采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手段,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设立产业融合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并重点瞄准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产业融合区域载体和相关平台建设、相关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运行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集团军”。也可通过政府设立农村产业融合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的中长期贷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议在总结现行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着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协调处理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并重点瞄准以下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深化相关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权流转市场,探索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政策实施机制的创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