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或对成年的儿女说“不”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人类学者说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人类所建立的最长久的关系之一,有积极、有互助,但也常常包含着愤怒、紧张和矛盾。”一项研究发现,不少父母与子女都曾有过关系紧张的时期。出人意料的是,有些子女年龄越大,与父母的关系就越不好。
  听听下面三位站在做父母的角度怎么说——
  
  敢于对儿女说“不”
  ■黾子
  
  时下“啃老”现象相当普遍,窃以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们的溺爱纵容了有“啃老”倾向的子女。
  不少老年人生活得很不如意:丧偶再婚,子女百般阻挡;年迈体衰,还要照顾第三代;经济拮据,还要忍受子女长期在父母家蹭吃蹭喝。
  和这些老人相反,一位老教师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可谓特立独行。她有3个子女,子女在成年后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她就明确告诫他们:爸妈养育你们的责任已经完成了,从今以后一切要靠你们自己,包括你们的婚姻大事,你们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有钱买房,没钱租房。要知道,你们的爸妈以及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们要以自强自立为荣,以依赖父母为耻。她的两个已成年的子女相继去美国读书,她只付出了两张飞往美国的机票,一切均靠子女自己去打拼。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们对她的做法颇有腹诽,但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没有错,因此始终“固执己见”。
  第一个孙女出世时,她因病在家休养,没有过问孙儿的照顾,为此儿媳很不高兴,时常说:“谁家不帮带小孩,但出了保姆费;谁家不帮着照顾孩子,后来老了没人照顾。”一开始她听到这些话,也感到非常痛苦:是自己错了吗,自己不是称职的母亲吗?她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喂养了3个孩子,全心全意照顾他们成才,落下许多病痛,可是就因为不替他们看孩子,将来会落得无人照应的境地吗?
  可她没被这些话吓倒,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她从儿女们这些话语中,窥见了社会上的一些反常风气,父母为已成家立业的子女继续无私奉献,这是人性的倒退!她思前想后,决定不再为子女付出!
  一晃20年过去了。这位老教师由病病恹恹、多愁善感变成精神抖擞、乐观健康。20年的光阴里,她经过不懈努力,在书法、绘画上颇有收获。20年前,她被大多数同龄人视为“异类”,被儿女们视为“自私的母亲”,而今却成为令许多人佩服、羡慕、称赞的时尚老人,也受到子女们的尊敬。
  她说,很多老人有一定经济基础,不靠子女赡养,却无法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说“不”,无法对社会上“啃老之风”说“不”!子女们孝顺固然是老年人的福气,若不孝顺,老年人也不必太生气。老年人要自强自立,生活上如此,精神上更应如此。
  
  我为何说“不要儿女养老”
  ■愚言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我却觉着指望儿女来给自己养老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儿。并不是我们怕儿女不孝顺,而是现在养老方式增多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
  我的邻居七十多岁,浑身都是病。可是他也不要两个女儿照顾他,只自己出钱雇了一个保姆。老人硬气地说:“我不用她们的钱,我也不需要她们来照顾,因为伺候人的工作她们做不来!”
  我同事的老父亲的身体一直虚弱,独自生活不放心,让他搬来同住,他怕给儿子家添乱;给他找个保姆吧,他又怕不如意。儿女们好说歹说,终于把老人送入养老院。隔几日再看老父亲,老人精神状态比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强多了,这可让儿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大多数人可以不依靠“养儿防老”。但是在我看来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并不为很多人接受。在我的同龄人中,如果说没时间没精力照顾父母亲,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即使父母和旁人不说什么,自己也会自责:“怎么能嫌弃父母呢?”
  如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还能互相分担护理老人的任务,可是随着独生子女步入成年,一对夫妇要赡养4位老人,再指望他们全方面地照顾年迈父母的日常生活,是极其不现实的。
  我跟老伴商量好了,一旦生活自理困难了,我们就去养老院。那里有更多同龄人,可以凑在一起聊天、玩牌,打麻将。我们又有退休金,医疗保险,总之,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长后不用儿女“孝敬”回报,不会让我们成为儿女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担心儿女不“孝顺”,而是我们太爱孩子了,太在乎我们会成为儿女的负担,不愿成为他们未来职业追求、生活追求的负担。
  那么是不是说,儿女长大后不应该照顾父母、关照看望父母呢?不是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我只是希望,我和老伴不给儿女们带来生活的压力,我也希望他今后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通过养子来防老,而是出于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目的来抚养孩子、教育孩子。
  可见,我们这一代人思想要开放些,把眼光放远一些。一方面,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不要掺和他们的小日子;另一方面,保重身体,快乐生活,不拖累儿女,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快乐晚年。
  
  当父母拒绝我之后
  ■明朗
  当得知朋友借给我的那笔钱的来历那一刻,我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工作第三年,我结婚了。此时不少同事纷纷购新房,我也决定按揭买一套。虽然工作了几年,但是不懂节约,一分钱存款也没有。按揭买一套百平方米的套房,需首付十来万。这钱我倒不担心,因为父母退休金蛮高,也有不少积蓄,让他们帮我交首付金就行了。
  我已经成年,求父母帮忙多少有些尴尬。不过我想:他们连我的尿布都换过,一点尴尬有何要紧。找了一个周日,我带着妻子跟父母谈了想法,谁知道他们委婉地拒绝了我,这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
  当着妻子面,我真有点下不来台。我们兄妹三人,就我是男儿,姐妹都已出嫁,不必父母操心,按理说,父母用不完的钱就该是我的了,可他们竟一分钱都不肯借给我。父母的理由是,他们手头没那么多钱备在身边。他们还说,你们连首付都交不起买什么房子啊,也许可以考虑稍微便宜点的房子或者等存够了钱再买。
  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父亲退休前是某大公司的高工,我大学毕业时,很多朋友都问他要不要帮我安排个工作,父亲一口回绝,我只能到人才市场去应聘。尽管我个性好强,但对父亲不是没有一点怨言的。工作头两年,我也颇不顺利,频频错过升职的机会。有时候回家发几句牢骚,父亲总是拿出他当年如何优秀的例子“刺激”我,为此,我一度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曾经两个月没跟父亲说话。我谈恋爱后,和父母的关系缓和不少。想起办婚事的钱都是父母负担的,想起父母对儿女的态度一向如此,这次他们拒绝借钱给我,我虽然暗暗憋气,却无话可说。
  我一咬牙,管朋友借钱买房。拿到新房钥匙,压力接踵而来,物业费及按揭等都要交。穷则思变,我与妻子四处寻找第二职业,她四处奔波到补习班授课;我则给装修公司兼职做设计。
  我们如此干几年,终于可以把钱还给朋友了。不料朋友说:“当年借给你的钱,其实不是我的,我跟你一样工作没几年,哪里有钱借给你。其实这笔钱是你父母的,他们怕直接借给你钱,你不知珍惜;又怕你买不到房子,心情懊恼。才让我做‘好人’,主动借钱给你。他们还说等你真能自己还上钱了,就告诉你,这钱自己就留着用吧。”
  那一刻,我顿时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先前我一直是个不懂生活的人,只顾今日甜,不思明日苦,花钱大手大脚,如读书时代,常常半月里就花光全月的伙食费,剩下的日子不是借同学的钱就是变法儿向家里要,工作后仍然如此。父母说理不少,姐妹规劝很多,我不当回事,父母甚为操心。其实,他们一直没放弃对我的教育,不忘采取措施教育已婚的我,竟将我的不良性格彻底改变。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2009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30集电视剧《共和国摇篮》是一部献礼片。6月,剧组在瑞金拍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的历史场景,需要大批群众演员,我也荣幸地参与其中。  这天一大早,群众演员在叶坪村革命旧址群前集中。工作人员发给我一件布扣偏襟衫,和一条又宽又长的“斗头裤”,让我饰演一个工农干部代表。穿戴打扮妥当,我们被陆续带进了谢氏宗祠里熟悉环境。  只见祠堂已经复原成当时苏共中央的一个大会
期刊
老年期压力的来源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进入老年期后,学习工作的压力已退居次要地位,养儿育女的任务也已完成,应该说我们已进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老年人也同样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人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是自身对现实认知偏差带来的情绪困扰。当人面临压力时,在心理上会感受到紧张焦虑,甚至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当
期刊
都说人生是需要挑战的,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如果对人生过于苛求,就会把自己逼到悬崖边缘。其实,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你步入老年的时候,别忘了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是给自己提出了过度的要求呢?  我退休以后有两个爱好,一是钓鱼,二是台球。两样都是自学成才,悟性不错加之勤学苦练,拿过一些奖项,收了不少“徒弟”。可是好景不长,一些“徒弟”的水平提高了,我的水平却下降了,台球比赛
期刊
周末的傍晚,华灯初放,天津市一座德式小洋楼的舞池中,悠扬的华尔兹舞曲响起,一对对儒雅的老人翩然起舞……  他们在一起跳舞已经近20年了,有人离开,有人加入,地点也更换了几处,唯一不变的是优美轻盈的圆舞曲。他们中最大的81岁,最年轻的也有58岁,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一辈子从事科学教育工作。50年前流行的周末交谊舞会在他们心里栽下根,在退休之后开出绚烂的花朵。不亚于那些青春年华的“快男快女”
期刊
不久前,在上海市普陀区一家敬老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宴会。寿宴的主人是108岁的老寿星邓新妹。  邓新妹1901年生于宜兴,早年她纺纱织布裁缝衣服,丈夫“跑码头”贩布卖衣,一天忙到晚仅够糊口。丈夫65岁去世后,61岁的邓新妹从乡下赶到上海,帮忙带领孙子。如今,她的儿子也已经88岁了,行动不便,只能委托孙子常常来“敬老院”探望她。  邓新妹满脸皱纹、背脊伛偻,但是气色尚佳。她乐呵呵地和来客热情握手,
期刊
我患糖尿病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始终没有吃药,一直坚持饮食和运动疗法,各项指标基本达标。  而要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血糖。  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只用饮食和运动疗法,不用药物。10年来,这种治疗方案对我来说是有效的。  我每天的主食控制在3到5两之间,坚持少吃多餐,一天平均吃4餐,每餐一两左右,每餐以蔬菜为主,每天大概吃5到6斤蔬菜。由于蔬菜吃得多,所以在选择蔬菜上一定
期刊
我的老父亲已经97岁了,住在河南安阳,和我的小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自从2006年他摔了一跤后,只能以床为伴了,渐渐生活不能自理。  我在贵阳退休,今年也七十多岁了。人人都说,百善孝为先,虽然我和父亲相隔千里,但是每年他生日前后都要赶回故乡去探望他。就在今年我即将成行之前,小妹给我打来电话说,父亲突然手软,自己不会拿勺子吃早饭了。我怀疑父亲得了脑梗塞,叫妹妹赶快把父亲送到医院检查治疗。自己简单地收拾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我心情不太好,主要是和大儿媳相处得不愉快,说给你听听。我是一名退休的乡村教师,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我闲不住,退休之后就开始改造盐碱地,硬是把一块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让人垂涎的聚宝盆。没想到,这下子可是我自找不开心了。  大儿子一家和我们分住两个院儿,本来大儿媳和我们老两口相处得还可以,尤其是和我老伴总是有说有笑的。可谁承想,大儿媳惦记上我收拾出来的这块地了,提出过了年让她种。您知
期刊
只要一谈到养生,很多人第一个就会想到“补”,想到吃什么。可实际上,养生并不是这么简单,说到缺什么补什么,这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你的消化吸收能力怎么样?“有时大脑会有‘想当然’的想法,你昨天觉得自己肾虚了,今天就吃两个腰花,这两个腰花就真的能贴在你腰上吗?”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人体比大脑更聪明!这也是养生的第一要则。大家要记住:身体自身有规律,人体知道该补哪。想吃得好点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多
期刊
为父“正名” 老夫妻奔波20载  现年66岁的河北省邯郸市民李瑞霞一直以来内心有个心愿:找寻身为烈士的父亲李慕贤的埋骨之地。1984年,李瑞霞和丈夫郭占瀛开始了寻找历程。郭占瀛辗转河南数个城市,拜访岳父的战友、朋友、生前接触过的当地百姓。最终一名知情人告知郭占瀛,李慕贤和其他的12名烈士被敌人集体枪杀于南阳机场,遗骨就在南阳市13烈士墓中。当他们找到这个烈士墓时,发现只有两名烈士有名字,其余11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