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思想论略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基于对“人”的重新认识,他提出了打破旧有的、阻碍社会进步的、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博爱、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模式的建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和谐 人际关系
  作为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革命和建设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就是在儒家伦理道德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当时的革命实践中,打破这种长期不变的人际关系,无疑对革命的发展和新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研究无疑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从“臣民”到“国民”。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王权主义和民本主义,二者相互联系。王权主义首要表现是,君主对全国的一切具有最高所有权。国家的一切人财物都为君主所有,臣民的一切均由君主所赐予。王权主义的这一内涵为臣民的人格依附提供了政治经济依据。不仅如此,君主是真理的裁决者,是价值标准之所在。儒家提倡“内圣外王”之说,认为只有圣化之人才有资格作君主,为现实中君主的认识能力提供了依据。在王权主义思想下,王权崇拜、帝王观念、人格依附、臣民心理等政治心理顺应而生,经几千年的沉淀演变为中国民众心理的深层结构。
  与王权主义相对应的是民本主义。“民”在儒家学说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与现代民主观念有着霄壤之别。归根结底,民本主义只是一种有关王权统治的理念和具体策略而已。孔子认为,“民”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离不开仁慈君主的关怀和教化。这样,民本主义就带来了统治者的诸如牧民心理、愚民意识以及贱民心理。对民众而言,直接后果是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的缺乏。
  孙中山对儒家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他认为一切政治和经济权利应该由封建统治者手中转移到民众手里,并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将各级官吏视为国民的“公仆”。到了晚年,孙中山更是在共产党的启示下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将工农兵劳苦大众视为革命的主力。这无疑是对几千年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重大突破,孙中山关于“民”的重新认识打破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成为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由“兽性”到“人性”。孙中山依据人类进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带有不少兽性,人性很少”。人类的进化就是用人性不断克服兽性,“造就高尚人格”的过程。孙中山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性逐渐增多,而兽性逐渐减少。他把人性与兽性的对立,看作是利人与利己的对立,认为人性和利人之心产生善,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兽性和利己之心产生恶,是人类文明的障碍。他主张人类要努力减少兽性,增多人性,发扬利人思想,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富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不是单纯的生物学上的个体,而是代表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化了的人。人是他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统一,而人的社会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有自己的真正的独立的高尚人格。而人的社会性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完成的,孙中山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减少兽性,增多人性,逐步消灭兽性,进入神圣(高尚人格)的思想,是他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又一基础。
  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
  孙中山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然后才是思想家,因此他的人际关系思想无疑是为政治活动服务的。概括来说,孙中山的和谐人际关系包括博爱、平等和互助。
  博爱。孙中山对于“博爱”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比如,他认为尧舜提倡的“博施济众”,孔丘的“尚仁”和墨子主张的“兼爱”都属于狭义的“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这不是孙中山所提倡的。他所主张的是广义的“博爱”,具体指“社会主义之博爱”,“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①。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博爱”。
  在孙中山看来,“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②。可以这样说,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起点和归宿,首先就是要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爱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这种“博爱”再推而广之就是要对人类广泛施以爱心,最终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共同进步和幸福,这成为了孙中山毕生的追求。因此,我们应该从世界和全人类的高度来深刻地领会孙中山的和谐人际交往思想。
  平等。孙中山主张要实现“极端的平等”③。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孙中山认为只有打破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此,他提出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平等。中国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妥善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议题。孙中山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五族共和”,主张国内各民族在交往中应该做到一律平等,反对一个民族“宰制于上”。在民族交往问题上,孙中山并没有局限在国内各民族,而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实现平等。因此,他关于民族交往理论是主张国内外各民族在内的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人人平等。可以说,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他的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中,所有人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功臣,人民是皇帝,主权在民,任何人都不能享受特权。国民应该抛弃情愿做奴隶、做“子民”的思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建设共和国的伟大实践中去。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还包括提倡男女平等。中国妇女在封建礼俗的压迫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生存,地位最卑微。但孙中山认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应一例平等参政”,他曾经明确地宣布“中华女子有完全参政权”。他认为妇女的解放关系到民国的命运,这就把中国妇女抬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成为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亮点。   民生主义:社会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在社会的地位,经济上的平等是达成人与人社会关系平等的基础。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④民生主义追求的是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经济上的平等。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⑤,其核心就是人要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并通过人们求生存的努力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终达到“大同主义”。
  互助。互助,也指互不相争,互相援助,互相帮助。孙中山认为,人是有道德的社会动物,“只求一人之利益,不顾大家的利益”,“优胜劣败”是“野蛮时代的陈说”,“人不应相争,而应相助”⑥。孙中山非常推崇“互助”原则,甚至认为“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⑦,把“互助”看作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没有了“互助”,人类和野兽就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孙中山认为按照人的先天智力的差异,可以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先知先觉的”、“后知后觉的”和“不知不觉的”三种人,这三种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事业,无不由这三种人共同完成,是在三种人的“互助”中完成的。就是说,整体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内部的各组成部分间的“互助”,这就是孙中山“互助”论的立论之根本处。他认为这三种人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三者又“相互为用”。
  在孙中山看来,人是有知的动物,即能知、能识、能判别是非,而能进行选择。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与人间可以相识,相识而后相亲,相亲而后互敬、互重、互爱。孙中山认为互助又包括社会互助与国际互助。社会互助主要指国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而国际互助则是指全世界不同种族之间的互助。
  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家庭交往。中国的社会是二元结构的社会,除了城市就是乡村。乡村以家庭作为本位,所以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必须以家庭为本,以家族为本。家和万事兴,只有治好家,才能治好社会和国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家庭为单位的人际交往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就家庭交往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孙中山认为,每一个正常的社会的人,都应“对于家庭,有孝顺父母、亲爱家庭的责任”,对于子女有“养之长、教之成”的义务。
  家庭交往的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比较关注家族主义,而没有国族主义,“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至于说到对于国家,从没有一次具极大精神去牺牲的。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大到国族。”⑧基于这种社会情况,孙中山希望以家族为单位来做好团结国家与个人的纽带,他指出,每个人都应懂得,“各个家庭,都要靠国才可以生活。国是合计几千万的家庭而成,就是大众的一个大家庭。”⑨因此,大家都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国事就是和家事一样。”⑩将在家庭中结成的这种人际关系推而扩充到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师友交往。孙中山认为,每个人都不能无师无友,因此,与师友的交往成为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二个方面。孙中山提倡“尊敬师长、爱护学校”。他提倡交友三原则:“一、果毅之力,二、诚恳之意,三、体顺之情。”真正的朋友情谊应该是“患难安乐,皆图与共,不因时势之变迁、势力之消长而有所短长者”。因此,他非常鄙视那种“外侮之来,立见摧败,患难之际,疏如路人”的所谓“朋友”。
  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在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孙中山提出个人要造就“顶好的人格”。他认为,人类的天职,“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要人类天天进步的方法,当然是在合大家力量,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这里,孙中山把道德、人格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认为好的人格、好的道德对推动社会进步,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特别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由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入手,可以逐步实现家庭伦理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以至最终实现国家大治、社会大同。
  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社会矛盾难以避免,但人类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互助、合作、博爱与和谐。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追求,也是孙中山和谐人际交往的终极目标。
  社会“大同”。孙中山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构建就是要终结过去的“私天下”,而达到“公天下”,要建设一个“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的新型社会。人人平等,“不存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国家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这便实现政治层面的和谐。
  在政治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孙中山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来保障人与人在经济上的平等,“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使“富者不能以专制剥削民财,贫者乃能以竞争分沾利益”,“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这便实现了经济层面的和谐。
  这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是和谐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使得“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促进了人们“服务道德心发达”,“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天下大同。孙中山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他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扩大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的交往。“近日社会学说,虽大显明,而国家界限尚严,国与国之间,不能无争。道德家必愿世界大同,永无争战之一日。我辈亦须存此心理,感受此学说。将来世界上总有和平之望,总有大同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希望“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而这样的“天下大同”即是“社会主义之国家,人民既不存尊卑贵贱之见,则尊卑贵贱之阶级,自无形而归于消灭。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最终实现国家消亡,全世界各民族人民都能实现友好、和谐地相处。
  由此可见,孙中山通过和谐人际构建最终要达到的社会和谐,天下大同,是对传统孔子的大同主义进行的现代诠释,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谋而合。而他更关注了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性:人有意志、有感情、有道德,并且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会构成社会进化的动力。今天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的问题依旧是社会的焦点,提升人的品质,构建和谐人际交往仍然是我们还没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孙中山和谐人际交往思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10页,第451页,第340页,第524页。
  ②⑤《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3页,第355页,第299页,第253页。
  ③胡汉民:《总理全集》(第2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第351页,第289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6页,第21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第74页,第92页,第25页。
  ⑦⑨⑩《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第890页,第525页,第890页,第398页。
  ⑧黄彦:《孙文选集》(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4页。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其他文献
正食饮食思想对孕妇以及婴幼儿的日常饮食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选择厨房用具设备、食用水、调味料,如不要使用电磁炉、微波炉等电磁设备,控制钦水量,做某放盐的时候掌
近年来,由于柬埔寨面临工人罢工、示威、订单下滑等困境,加上柬埔寨大小工会运动不断,加薪浪潮不绝,影响到国外投资者赴柬埔寨投资办厂热情。政府、企业和工人对《工会法》条
据实地考察发现,渝东南少数民族饮食器具主要分为食器、酒器和茶器等三大类。其中,食器主要有加工器、炊食器、盛食器、进食器等四小类;酒器主要有盛酒器、舀酒器、饮酒器三
商标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东盟共同体的建成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事务上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高度集权和行政干预对高校自主发展影响较强,完全实现高校由“行政化”到
邵万宽先生研究饮食文化30多年,立足烹饪专业,力图从中国古典文献中探寻中国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邵先生对《金瓶梅》饮食文化的研究,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分析金瓶梅菜谱的特点
高校对学生的普法工作应以预防大学生犯罪被害作为切入点,强调大学生被害预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被害预防意识.开展大学生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的立法存在宪法规定缺位、具体法律尚待完善、缺少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特别条款、民族地方配套法规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宪法、具体循环经济
【摘要】文章基于政策设计的多层、嵌入式结构,提出政策目标和工具体系的三个层次:在宏观治理层面,政策目的是政府发挥元治理作用,执行偏好是网络管理体系;在中观政策体制层面,政策目标是确保政策整体性,执行工具是基于权力、市场和协作的混合工具;在微观技术层面,政策指标是政策的效果和效率;工具标准是间接性、非强制性和价值共享性。  【关键词】政策 层级制 市场 协作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