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朗读者》讲述了二战后男主角米夏与年长其21岁的女主角汉娜之爱情悲剧。该片同时涵盖了纳粹、爱情、救赎、人性等主题。若想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角色与主题,借助于片中大量出现的隐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朗读者》;隐喻;反思
《朗读者》以独特的“问询”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了男女主人公备受煎熬的自识与反思过程。故事始于15岁的米夏与汉娜的初次邂逅,在度过了若干个由阅读、做爱和洗澡组成的“程式化”的爱恋时光之后,汉娜突然从米夏的生活彻底消失,再次相遇时汉娜却已成为法庭上的被告,并因曾经的纳粹经历而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入狱后,米夏开始重新为汉娜和他自己朗读文学作品。经由这一次持续18年的朗读,米夏和汉娜双双走过了痛苦和彷徨,最终找寻到了各自灵魂的归宿。
抛开电影对于意象的使用不谈,汉娜本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方面,她代表了曾为纳粹服务过的德国普通民众。这些并非十恶不赦的普通民众在“二战”以后一直背负着深重的罪恶。促使他们成为罪人的正是其身上“平庸的恶”。理解与谴责这些“罪人”也由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难题。在另一方面,汉娜代表着历史与过去,理解汉娜也正是从当下理解历史,又经由历史更好地理解当下。汉娜的形象本身内涵丰富,通过对汉娜形象的建构,电影深刻观照了历史与当下、罪恶与惩罚等复杂问题。
一、“平庸的恶”与“救赎”
作为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汉娜本人却并未有任何内心的独白。观众无法通过汉娜的言语去把握这一角色,于是我们不禁会问汉娜的痛苦源于何处?毫无疑问,影片中的汉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按部就班的生活,既不去感受生活,也不去思考人生,但耐人寻味的是,汉娜身上又充满了神秘和矛盾:她既用母性的温暖和成熟女人的韵味激发了少年米夏的自信,也用冷酷和绝彻底伤害了米夏。事实上,汉娜费尽心机掩饰的巨大秘密,正是她“文盲”的身份,这也成为她的生活原则。为了不让别人知晓这个秘密,汉娜在生活中自我封闭,不惜放弃升职的机会,离开熟悉的城市。也正是由于这个秘密,在她担任纳粹看守时,总是将曾为她朗读书籍的少女尽早地送进毒气室。表面上来看,汉娜是因为“文盲”的身份极度自卑,故而不惜一切代价维持自己的尊严。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被错误的生活原则所主导,根本无法辨别善与恶,从而只能被生活所摆布,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盲”或“不能阅读”并不是造成汉娜悲剧的真正原因。被“文盲”身份遮蔽了理智,不去思考善与恶才是作为普通人的汉娜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汉娜个人的问题,也是二战期间德国整整一代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有过深刻的思考,并用“极端的恶”与“平庸的恶”区分和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恶”。他在参加完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艾希曼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又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质言之,“平庸的恶”既是“完全无思想”下的产物。在极权统治下,无思想地执行本身是罪恶的法规,并由此规避自己的道德责任即是“平庸的恶”。汉娜在看守集中营时,严格执行命令不让一个犹太人逃跑,最终导致几乎全部在押的犹太人被大火活活烧死。她所犯下的“恶”就是典型的“平庸的恶”。这样的罪恶异常肤浅,也十分可笑。它直接导致了汉娜在特定的情况下陷入了伦理的两难境地,是忠实地执行命令还是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正是如此,汉娜才会在法庭上提出让所有人屏息等待答案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娜自杀前,米夏问汉娜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么多年以来,你有没有想过过去的事情?”汉娜回答说只有在监狱里她才真正地和死者一同生活。这并不是说,监狱为汉娜提供了一个冥想和反思的场所,而是在监獄里汉娜通过“朗读”摆脱了蒙昧的状态,完成救赎的历程。惟其如此,汉娜才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恶,并选择自杀的方式来完成灵魂的救赎。
二、“平庸的恶”与历史评价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该如何对这“平庸的恶”做出合理评价?或者是否该用道德律令去审判她?这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米夏所面临的,也是观众所不得不去思考的。自我封闭的汉娜无法与别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也无法从合适的距离去观照自己。虽然知晓汉娜秘密的米夏可以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和理解汉娜的行为,但米夏却仍然痛苦不已。他的痛苦正是因为无法在理解和谴责中作出一划二分的决定。理解汉娜就意味着无视汉娜竭尽全力去掩饰的秘密,是对汉娜的背叛。谴责汉娜就意味着要将汉娜与纳粹等同起来,是对事实的熟视无睹。更让米夏感到痛苦的是,作为德国战后的一代,汉娜让他第一次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容逃避的话题。米夏是战后的第一代年轻人。如果二战对于“米夏们”而言只是历史,那么这段作为“过去”的历史很难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但汉娜却生活在过去,理解汉娜就需要回到过去。于是,米夏通过汉娜参与到了历史建构中,也由此认识到上一代的生活无可避免地对这一代的生活产生影响。“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也由此通过汉娜这一形象被纳入了观众的思考中。
电影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十分深入。影片改变了原作中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情节设计,通过别出心裁的倒叙将不同时空融合在一起,以多层叙述的方式呈现出一条跨越两个时代的救赎之路,从而更为鲜明地突出了“理解过去即是理解当下”的历史认知。电影中出现的第一次倒叙是通过男主人公推开的那扇窗户,观众被带回到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年代。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电影刻意地混淆了时空,模糊了现实与历史的边界。过去与现实在米夏的现实生活中难解难分,米夏总是在现实生活跳回过去,试图捕捉到过去的踪迹同时思考过去的所作所为。
另外,《奥德赛》作为朗读的开始,说明了所谓的“过去”既是目的地也是新的起点。从这个角度讲,残酷的战争在德国两代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经历了战争的一代人和战后德国的年青一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历史的建构中。对于“米夏们”而言,他们的父辈直接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但在这段历史背后,也有无数像汉娜一样,由于“无思”而为纳粹服务过。理解这些人不是为战争辩护,而是理解历史的多面性,认识到历史与当下有着不可忽视的张力。唯有直面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继而清醒地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朗读者》;隐喻;反思
《朗读者》以独特的“问询”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了男女主人公备受煎熬的自识与反思过程。故事始于15岁的米夏与汉娜的初次邂逅,在度过了若干个由阅读、做爱和洗澡组成的“程式化”的爱恋时光之后,汉娜突然从米夏的生活彻底消失,再次相遇时汉娜却已成为法庭上的被告,并因曾经的纳粹经历而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入狱后,米夏开始重新为汉娜和他自己朗读文学作品。经由这一次持续18年的朗读,米夏和汉娜双双走过了痛苦和彷徨,最终找寻到了各自灵魂的归宿。
抛开电影对于意象的使用不谈,汉娜本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方面,她代表了曾为纳粹服务过的德国普通民众。这些并非十恶不赦的普通民众在“二战”以后一直背负着深重的罪恶。促使他们成为罪人的正是其身上“平庸的恶”。理解与谴责这些“罪人”也由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难题。在另一方面,汉娜代表着历史与过去,理解汉娜也正是从当下理解历史,又经由历史更好地理解当下。汉娜的形象本身内涵丰富,通过对汉娜形象的建构,电影深刻观照了历史与当下、罪恶与惩罚等复杂问题。
一、“平庸的恶”与“救赎”
作为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汉娜本人却并未有任何内心的独白。观众无法通过汉娜的言语去把握这一角色,于是我们不禁会问汉娜的痛苦源于何处?毫无疑问,影片中的汉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按部就班的生活,既不去感受生活,也不去思考人生,但耐人寻味的是,汉娜身上又充满了神秘和矛盾:她既用母性的温暖和成熟女人的韵味激发了少年米夏的自信,也用冷酷和绝彻底伤害了米夏。事实上,汉娜费尽心机掩饰的巨大秘密,正是她“文盲”的身份,这也成为她的生活原则。为了不让别人知晓这个秘密,汉娜在生活中自我封闭,不惜放弃升职的机会,离开熟悉的城市。也正是由于这个秘密,在她担任纳粹看守时,总是将曾为她朗读书籍的少女尽早地送进毒气室。表面上来看,汉娜是因为“文盲”的身份极度自卑,故而不惜一切代价维持自己的尊严。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被错误的生活原则所主导,根本无法辨别善与恶,从而只能被生活所摆布,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盲”或“不能阅读”并不是造成汉娜悲剧的真正原因。被“文盲”身份遮蔽了理智,不去思考善与恶才是作为普通人的汉娜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汉娜个人的问题,也是二战期间德国整整一代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有过深刻的思考,并用“极端的恶”与“平庸的恶”区分和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恶”。他在参加完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艾希曼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又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质言之,“平庸的恶”既是“完全无思想”下的产物。在极权统治下,无思想地执行本身是罪恶的法规,并由此规避自己的道德责任即是“平庸的恶”。汉娜在看守集中营时,严格执行命令不让一个犹太人逃跑,最终导致几乎全部在押的犹太人被大火活活烧死。她所犯下的“恶”就是典型的“平庸的恶”。这样的罪恶异常肤浅,也十分可笑。它直接导致了汉娜在特定的情况下陷入了伦理的两难境地,是忠实地执行命令还是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正是如此,汉娜才会在法庭上提出让所有人屏息等待答案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娜自杀前,米夏问汉娜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么多年以来,你有没有想过过去的事情?”汉娜回答说只有在监狱里她才真正地和死者一同生活。这并不是说,监狱为汉娜提供了一个冥想和反思的场所,而是在监獄里汉娜通过“朗读”摆脱了蒙昧的状态,完成救赎的历程。惟其如此,汉娜才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恶,并选择自杀的方式来完成灵魂的救赎。
二、“平庸的恶”与历史评价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该如何对这“平庸的恶”做出合理评价?或者是否该用道德律令去审判她?这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米夏所面临的,也是观众所不得不去思考的。自我封闭的汉娜无法与别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也无法从合适的距离去观照自己。虽然知晓汉娜秘密的米夏可以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和理解汉娜的行为,但米夏却仍然痛苦不已。他的痛苦正是因为无法在理解和谴责中作出一划二分的决定。理解汉娜就意味着无视汉娜竭尽全力去掩饰的秘密,是对汉娜的背叛。谴责汉娜就意味着要将汉娜与纳粹等同起来,是对事实的熟视无睹。更让米夏感到痛苦的是,作为德国战后的一代,汉娜让他第一次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容逃避的话题。米夏是战后的第一代年轻人。如果二战对于“米夏们”而言只是历史,那么这段作为“过去”的历史很难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但汉娜却生活在过去,理解汉娜就需要回到过去。于是,米夏通过汉娜参与到了历史建构中,也由此认识到上一代的生活无可避免地对这一代的生活产生影响。“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也由此通过汉娜这一形象被纳入了观众的思考中。
电影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十分深入。影片改变了原作中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情节设计,通过别出心裁的倒叙将不同时空融合在一起,以多层叙述的方式呈现出一条跨越两个时代的救赎之路,从而更为鲜明地突出了“理解过去即是理解当下”的历史认知。电影中出现的第一次倒叙是通过男主人公推开的那扇窗户,观众被带回到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年代。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电影刻意地混淆了时空,模糊了现实与历史的边界。过去与现实在米夏的现实生活中难解难分,米夏总是在现实生活跳回过去,试图捕捉到过去的踪迹同时思考过去的所作所为。
另外,《奥德赛》作为朗读的开始,说明了所谓的“过去”既是目的地也是新的起点。从这个角度讲,残酷的战争在德国两代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经历了战争的一代人和战后德国的年青一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历史的建构中。对于“米夏们”而言,他们的父辈直接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但在这段历史背后,也有无数像汉娜一样,由于“无思”而为纳粹服务过。理解这些人不是为战争辩护,而是理解历史的多面性,认识到历史与当下有着不可忽视的张力。唯有直面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继而清醒地找到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