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视域下基础教育新设学科评价探索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评价是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十三五期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基础教育新设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表现水平进行了界定,但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深化评价改革仍然有待探索.本研究依据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探讨了新设学科深化评价改革的理念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与传统评价不同,新设学科评价符合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的本质特征、采用真实的情境任务、包含丰富的支撑信息、具备衡量多样化表现水平的评价标准.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设学科评价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契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其他文献
为准确识别我国所处外部经济形势,特别是区域经济不稳定因素,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框架,从SWOT四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规模经济发展.为了解决SWOT分析缺少定量分析过程的不足,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到分析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框架,通过对各因素的重要度分析和一致性检测,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急剧上升.学前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等特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供需主体价值理念不对称、供给制度僵化、供给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出现,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提供了创新思路.为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公共发展的需要,应将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用到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提升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建立符合农村学前教育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保障.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应自身具有较高的创新素养与能力,能够担当“创造性教学”和“为创造力而教”的双重使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独立的教育见解与批判反思能力、深厚的学科理解力、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为创造性而教的能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以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养成为目标,优化学科理解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过程教育,聚焦创造能力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智政策建设经历了从自由萌芽到有序生长的垦拓探索期、从单极指导到多元规范的建设发展期、从工具理性到人文本位的深化完善期与从条块分割到相对聚合的系统提升期.其历史演进逻辑在彰显时代性特质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式发展趋向,同时也受到外部机制性动力因素和内生结构性动力因素的多重影响.展望未来,新时代,我国引智政策体系的完善亟须进一步强化立法供给,均衡政策资源配置,同时主动促进"内智"与"外智"的有机融合.
自近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分子的不懈探索和推动下,中国文化相继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从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转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通过领导文化建设,不断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转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