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里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作业越来越多,加重了老师和学生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界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改革:改变那种一切教育活动均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广泛推行以按教育规律办事,实施以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理应成为每个外语教师探索研究的重点。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呢?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贯彻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前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主要途径。
一、依据阅读特征,激活参与主体
对于参与阅读主体(学生),要求心智的全方位参与;而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就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的现状。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然会导致 :大多数学生会失去课内阅读实践的机会;这些学生往往也缺乏自我发起课后阅读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桥梁。学生通过体裁和风格各异的阅读文章,体会和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以及语言运用习惯和特点。因此,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美文学作品,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趣。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把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引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中心聚焦在如何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训练成为具有阅读能力的独立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不折不扣地经历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阅读时间,提供阅读机会。这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有其优越性:促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畅游于阅读内容中,摆脱对词典、参考书的依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凭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过程。这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品质。读前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给出益智、启发、引导性的思考题,以便学生阅读时准确地捕捉信息,有的放矢。
2、排除语言阻力,突破文化障碍。如果对文章的语言不熟悉,例如生词太多或语法结构太复杂,可能会引起阅读困难。文字符号是语言的代码,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代码。但语言形式上的难点不是唯一的阅读障碍,即便语言上没有任何问题,阅读也不一定容易,因为文章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决定其难度的唯一因素。通过一些实证性研究揭示出,对一篇文章缺乏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可能导致阅读理解困难。这个“背景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文章作者写作时及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所以,排除语言阻力尤其克服表层和深层文化迁移来进行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还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读前可提供、推荐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使阅读过程趋于更加顺利,摒弃依赖心理。
3、阅读方法恰当,阅读技巧得当。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阅读方式的不同。通过阅读者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理解效果,体现出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从而使课上实施单一或综合性的技巧训练更有针对性,防止盲目、生硬地套用。例如鼓励学生广泛储备各方面的知识。善于以新联旧,将孤立的成份组成有规律的系统。经常将旧的语言知识与新知识挂钩,学生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学生应运用各种方法全面理解语篇的意义,比如利用上下文、猜测、翻译等,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语言表面含义,还应更多地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的反映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和思考的。
总之,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词汇、语法, 即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阅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开始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他们需要通过阅读获取语言以外的其他信息。因此,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应强化阅读和阅读策略的教学, 从而使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成为阅读过程的自然产物。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并研究于阅读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地利用它,培养出具有更高英语水平的合格人才。
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理应成为每个外语教师探索研究的重点。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呢?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贯彻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前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主要途径。
一、依据阅读特征,激活参与主体
对于参与阅读主体(学生),要求心智的全方位参与;而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就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的现状。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然会导致 :大多数学生会失去课内阅读实践的机会;这些学生往往也缺乏自我发起课后阅读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桥梁。学生通过体裁和风格各异的阅读文章,体会和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以及语言运用习惯和特点。因此,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美文学作品,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趣。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把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引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中心聚焦在如何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训练成为具有阅读能力的独立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不折不扣地经历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阅读时间,提供阅读机会。这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有其优越性:促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畅游于阅读内容中,摆脱对词典、参考书的依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凭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过程。这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品质。读前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给出益智、启发、引导性的思考题,以便学生阅读时准确地捕捉信息,有的放矢。
2、排除语言阻力,突破文化障碍。如果对文章的语言不熟悉,例如生词太多或语法结构太复杂,可能会引起阅读困难。文字符号是语言的代码,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代码。但语言形式上的难点不是唯一的阅读障碍,即便语言上没有任何问题,阅读也不一定容易,因为文章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决定其难度的唯一因素。通过一些实证性研究揭示出,对一篇文章缺乏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可能导致阅读理解困难。这个“背景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文章作者写作时及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所以,排除语言阻力尤其克服表层和深层文化迁移来进行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还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读前可提供、推荐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使阅读过程趋于更加顺利,摒弃依赖心理。
3、阅读方法恰当,阅读技巧得当。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阅读方式的不同。通过阅读者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理解效果,体现出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从而使课上实施单一或综合性的技巧训练更有针对性,防止盲目、生硬地套用。例如鼓励学生广泛储备各方面的知识。善于以新联旧,将孤立的成份组成有规律的系统。经常将旧的语言知识与新知识挂钩,学生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学生应运用各种方法全面理解语篇的意义,比如利用上下文、猜测、翻译等,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语言表面含义,还应更多地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的反映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和思考的。
总之,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词汇、语法, 即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阅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开始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他们需要通过阅读获取语言以外的其他信息。因此,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应强化阅读和阅读策略的教学, 从而使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成为阅读过程的自然产物。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并研究于阅读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地利用它,培养出具有更高英语水平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