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 X”形式中无论“X”是文理小综合还是文理大综合或是单独150分试卷,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题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
一、构建体系,形成网络
第一轮复习必须立足课本、大纲,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复习课中既要“全面开花”,还要重点“攻坚”,应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狠抓基础知识和生物主干知识的教学。把三本高中生物书融为一体,前后贯通。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应用模式,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我们非常重视周考、月考,认真分析学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重点抓四种能力。
1.审题能力。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读题粗心大意,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审题,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且训练学生在审题中注意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
2.分析图表,并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这些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图表题,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识图、信息转换、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高考复习中应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今年高考生物试卷中的第2、31、33题均属于图表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文字材料,看懂并识别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联想和运用与图中给出的信息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思考,并按照题目的设问作出正确回答;而第34题的第(1)小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文字信息,用图解的形式绘出相应的食物网。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生物试题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结合,以现实事例为材料,创设的情景贴近实际,体现了生命科学的运用价值。如第31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和相关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分别提出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方法以及采摘后促进果实提前成熟的方法。这类题目没有单纯去测试理论知识,而是要求考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去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生物科学实验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核心要素。今年高考生物试题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32题是一道验证性实验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更正了去年淡化实验能力的考查,恢复了实验题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应有的份量。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整体优势
上好一节复习课比上好一节新课的难度要大得多,复习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又不能简单地重复以前讲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备复习课时,需深入分析教材,抓住教材的主线,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对教材进行提炼和归类;找出那些隐藏在繁杂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规律和原理;认真研究学生,抓住学生平时学习中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坚持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一个学校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好、一个班好是不够,学校好、整体好才是好。高三备课组要捆在一起,人心齐泰山移。一轮复习要突出备课组集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都做到了:计划统一、进度统一、基本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和练习统一、考试统一,批改统一。提倡互通有无、互不保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团队和谐。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学生管理上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于尖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到位,重点是能力的提高,我们认为对这些学生要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对中间段关键性学生要多教会他们方法,打好基础和提高能力兼顾;对于后面的差生应逐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抓住了这批学生就稳住了课堂,稳定了班级,生物学科只要花时间和精力总是会有成效的,特别是现在只考10—20分、30—40分的学生高考增长点最大,见效最快,这也是我们复习工作的重点之一,决不能放弃。优生上升的空间,关键是能力要提高;差生要推一把,关心差生,爱护差生,不歧视差生,多谈心多交流。特别是后面阶段,我们都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一些有关高考、人生方面的交流,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进教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红文等.2009年高考(广西考区)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题分析报告[R].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构建体系,形成网络
第一轮复习必须立足课本、大纲,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复习课中既要“全面开花”,还要重点“攻坚”,应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狠抓基础知识和生物主干知识的教学。把三本高中生物书融为一体,前后贯通。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应用模式,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我们非常重视周考、月考,认真分析学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重点抓四种能力。
1.审题能力。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读题粗心大意,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审题,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且训练学生在审题中注意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
2.分析图表,并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这些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图表题,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识图、信息转换、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高考复习中应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今年高考生物试卷中的第2、31、33题均属于图表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文字材料,看懂并识别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联想和运用与图中给出的信息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思考,并按照题目的设问作出正确回答;而第34题的第(1)小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文字信息,用图解的形式绘出相应的食物网。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生物试题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结合,以现实事例为材料,创设的情景贴近实际,体现了生命科学的运用价值。如第31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和相关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分别提出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方法以及采摘后促进果实提前成熟的方法。这类题目没有单纯去测试理论知识,而是要求考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去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生物科学实验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核心要素。今年高考生物试题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32题是一道验证性实验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更正了去年淡化实验能力的考查,恢复了实验题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应有的份量。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整体优势
上好一节复习课比上好一节新课的难度要大得多,复习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又不能简单地重复以前讲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备复习课时,需深入分析教材,抓住教材的主线,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对教材进行提炼和归类;找出那些隐藏在繁杂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规律和原理;认真研究学生,抓住学生平时学习中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坚持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一个学校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好、一个班好是不够,学校好、整体好才是好。高三备课组要捆在一起,人心齐泰山移。一轮复习要突出备课组集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都做到了:计划统一、进度统一、基本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和练习统一、考试统一,批改统一。提倡互通有无、互不保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团队和谐。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学生管理上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于尖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到位,重点是能力的提高,我们认为对这些学生要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对中间段关键性学生要多教会他们方法,打好基础和提高能力兼顾;对于后面的差生应逐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抓住了这批学生就稳住了课堂,稳定了班级,生物学科只要花时间和精力总是会有成效的,特别是现在只考10—20分、30—40分的学生高考增长点最大,见效最快,这也是我们复习工作的重点之一,决不能放弃。优生上升的空间,关键是能力要提高;差生要推一把,关心差生,爱护差生,不歧视差生,多谈心多交流。特别是后面阶段,我们都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一些有关高考、人生方面的交流,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进教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红文等.2009年高考(广西考区)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题分析报告[R].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