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红兵创建了《对话》栏目,但在栏目最为辉煌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去了《财富故事会》;3年后,当《对话》已经走出辉煌的时候,陈红兵又回来了。
新电视:《对话》是央视的一档老牌栏目,你这次回来,是否带着重铸栏目辉煌的使命?
陈红兵:2000年当互联网投资西方、进入国内的时候,中国又一次有了和西方同步发展的平台。那时候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是互联网建设和风险投资,人们渴望通过某种渠道来了解这些热门理念。在这种大背景下,《对话》栏目应运而生了。正是这种关注,让每一期《对话》的播出,都会在企业界、思想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可以说当时列《对话》栏目做客的那批CEO,滋润了一大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当年在《对话》栏目的现场,马云、吴鹰也只能坐在观众席上。但是从一个节目的角度来说,《对话》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平滑期,当年它所营造的那种收视高潮已经不复存在,让一个老品牌恢复活力其实比创一档新栏目更有难度,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新电视:有人把你这次到《对话》后的改革看作是该栏目的复兴,你怎么看?
陈红兵:当年《对话》栏目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所储存的财富人物资源如今都已经不在了。甚至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在思想上已经和当年参加《对话》栏目的那些人持平了,如果再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办《对话》,观众的新鲜感就没有了。而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今年中国有四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要做到这种程度必须要走出国门,但是他们在世界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所以现在《对话》开始关注国人的自省,栏目的宣传语也相应地改为“全球化的视野,关注转型中的中国”。在社会的嬗变中,栏目也要完成自身的转变。
新电视:你认为改版后,《对话》栏目与其他同类型节目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陈红兵:现在单纯依靠视觉愉悦来吸引观众已经远远不能成就一档节目的火热了,更多要依靠的是节目内在的张力。也许在以往的节目形态中,专访的成分会更多一些,嘉宾充当的是一个准布道者的角色。布道者的思想太新鲜,经验也很丰富,而这些都是当时我们的观众所不具备的。后来环境变了,以往的那一套不灵了。现在我们主张从多角度进行对话,《对话》栏目也不仅仅是一个专访了,它更强调还原对话对象的本色。
新电视:你希望观众从这个节目中能够得到什么?而事实上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陈红兵:谈话类节目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在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时候,答案更多的是在回答者的头脑里。我们期待的是交流、对话,一种来自思想的碰撞。同一个事件,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彼此各持观点。在海外维权那期节目中,我们把事件的主要操作者请到了现场,这期节目中更多的是现场观众在和他进行讨论,而主持人则显得次要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谈话类节目不是在给观众某种思想,而是·种思想产生的过程和精神上的愉悦。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想要参与进来,并有对问题发表看法的冲动。
新电视: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有非预期的情况发生。
陈红兵:对话节目的策划实际上只完成了整个节目的一半,另一半则是要在演播室里才能完成。如果只是拿一个台本去表演的话,《对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或者可以说《对话》是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完成的。
新电视:《对话》是经济频道的一档栏目,关注的也都是些经济事件,如何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呢?
陈红兵:《对话》关注的是事件中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事件。关注人,这是《对话》栏目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不管怎么样中间都要引入人的因素,有了人,节目和普通观众之间就有共同语言了。在《对话》栏目的现场,许多参与节目的高官最终都流下了泪水,在这里他们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他的头衔。
新电视:《对话》是央视的一档老牌栏目,你这次回来,是否带着重铸栏目辉煌的使命?
陈红兵:2000年当互联网投资西方、进入国内的时候,中国又一次有了和西方同步发展的平台。那时候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是互联网建设和风险投资,人们渴望通过某种渠道来了解这些热门理念。在这种大背景下,《对话》栏目应运而生了。正是这种关注,让每一期《对话》的播出,都会在企业界、思想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可以说当时列《对话》栏目做客的那批CEO,滋润了一大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当年在《对话》栏目的现场,马云、吴鹰也只能坐在观众席上。但是从一个节目的角度来说,《对话》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平滑期,当年它所营造的那种收视高潮已经不复存在,让一个老品牌恢复活力其实比创一档新栏目更有难度,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新电视:有人把你这次到《对话》后的改革看作是该栏目的复兴,你怎么看?
陈红兵:当年《对话》栏目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所储存的财富人物资源如今都已经不在了。甚至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在思想上已经和当年参加《对话》栏目的那些人持平了,如果再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办《对话》,观众的新鲜感就没有了。而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今年中国有四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要做到这种程度必须要走出国门,但是他们在世界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所以现在《对话》开始关注国人的自省,栏目的宣传语也相应地改为“全球化的视野,关注转型中的中国”。在社会的嬗变中,栏目也要完成自身的转变。
新电视:你认为改版后,《对话》栏目与其他同类型节目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陈红兵:现在单纯依靠视觉愉悦来吸引观众已经远远不能成就一档节目的火热了,更多要依靠的是节目内在的张力。也许在以往的节目形态中,专访的成分会更多一些,嘉宾充当的是一个准布道者的角色。布道者的思想太新鲜,经验也很丰富,而这些都是当时我们的观众所不具备的。后来环境变了,以往的那一套不灵了。现在我们主张从多角度进行对话,《对话》栏目也不仅仅是一个专访了,它更强调还原对话对象的本色。
新电视:你希望观众从这个节目中能够得到什么?而事实上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陈红兵:谈话类节目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在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时候,答案更多的是在回答者的头脑里。我们期待的是交流、对话,一种来自思想的碰撞。同一个事件,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彼此各持观点。在海外维权那期节目中,我们把事件的主要操作者请到了现场,这期节目中更多的是现场观众在和他进行讨论,而主持人则显得次要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谈话类节目不是在给观众某种思想,而是·种思想产生的过程和精神上的愉悦。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想要参与进来,并有对问题发表看法的冲动。
新电视: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有非预期的情况发生。
陈红兵:对话节目的策划实际上只完成了整个节目的一半,另一半则是要在演播室里才能完成。如果只是拿一个台本去表演的话,《对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或者可以说《对话》是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完成的。
新电视:《对话》是经济频道的一档栏目,关注的也都是些经济事件,如何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呢?
陈红兵:《对话》关注的是事件中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事件。关注人,这是《对话》栏目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不管怎么样中间都要引入人的因素,有了人,节目和普通观众之间就有共同语言了。在《对话》栏目的现场,许多参与节目的高官最终都流下了泪水,在这里他们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他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