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旅馆业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时便有“驿传”提供住宿
   我国最早有“旅馆”性质的场所叫做“驿传”,是古代传递文书人员居住的旅店。据史书记载,周初,为了便利各方诸侯的纳贡和朝觐,“驿传”已经非常普及。当时,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四方来朝者即寓居客舍,正所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市有侯馆……以待朝聘之官也”。从中可以看出,光顾“庐”、“侯馆”的来宾要按其爵位的高下受到不同的待遇——这实际上是一种官营性质的宾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用的“驿传”,民间商业性客舍也有了发展,几乎遍及各地,当时名为“传舍”或“逆旅”。在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发现战国时期旅客住店的凭证“节”(一种铜制小牌),以及有铭文的“旅店用”酒器。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各国君主为了罗致客卿,开办了许多养士客馆,而且有不同等级,用来招待前来投靠的人士。《左传》记载子产在郑国曾建“诸侯之馆”,迎接晋侯的到来,这可以说是诸侯国的“国宾馆”了。至于战国,秦国还未统一之前,秦国境内实行“验”的制度:凡来住宿的人一定要出示身份证。这个制度由商鞅创立,很快推行到秦国各地。后来商鞅失势,逃到一个边远的客店,要求住宿。店主却说:“商君之法,无验不得入住。”商鞅只能长叹:“我定的法害我自己!”秦统一全国后,这种“验”制仍在实行,汉时废除。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传”制度。汉承秦制,“驿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交通要道上大约每30里设一驿,相当于一个交通站。里面备有马匹、饲料、饮食、床铺等一应接待设施,并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当时,西汉都城长安,传舍星罗棋布,不仅有供各郡来客住宿的“郡邸”,而且还有专门接待外宾的“蛮夷邸”,各地来长安的官员和商人投宿十分方便。
   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有“逆旅整设,以通商贾”一句,可视作对汉时旅舍的描写。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上客舍议》中就存这样的记述:“乃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八方翼翼,公私满路,近畿辐辏,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同样是对当时旅舍情况的描述。
   南北朝时,民间旅店发展很快,几乎遍布城乡,许多王公贵族发现旅馆业的赢利优势,竞相建置,一时间,大量的社会资金都投向了旅馆业。当时还出现了一种“邸店”,它除供客商食宿外,还备有供客商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当时的皇室看到这行当有利可图,便通过各种方式排挤、并吞民间的邸店。如南朝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仅在建康一地就夺民间邸店十余处,借此大发横财,使梁武帝也为之惊诧。
   “旅馆”一词也最早见于南朝。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有云:“久癌昏垫苦,旅馆眺郊歧。”到了隋代,大运河建成,一时间“商旅往返,船乘不绝”,为了满足商旅食、宿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广造旅邸”的浪潮。
   唐代旅馆行业兴旺
   唐朝是我國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也是古代旅店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迅速恢复了向皇帝朝觐的制度。由于天下方定,各方建设刚刚徐徐展开,外地来朝觐的官员来长安后只得暂时住在接待商人的客坊里,很多官员为此纷纷埋怨朝廷礼遇欠周。唐太宗闻知后立即下诏,令京城为朝觐官员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建成后李世民还亲自去察看。
   在唐代,有两种“国宾馆”,一是鸿胪客馆,归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的鸿胪寺管辖,主要招待外来使臣;二是四方馆,归三省六部之中书省管辖,当时长安和东都洛阳都设有四方馆。
   随着唐朝经济的繁荣,民间馆舍也更加兴旺。豪富之家多设馆舍,以待往来。“旅馆”一词也大量出现。《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人王祜所开设的私家旅馆能够容纳千人食宿;定州富人何名远更是财大气粗,他沿着驿站开设旅馆,让那些不能住驿的行人都进自己的店舍。
   随着唐代旅馆业的兴盛,旅馆开始显现出“馆”与“店”的明显区分:馆通常指较大的宾馆,其中有公馆,也有私馆。驿站中还设有驿馆。而“店”多由民间自办,因此食宿设施不尽相同。当时,有的大旅店兼营其他业务,如对外开设餐厅、安排货栈寄存、售卖各种商品以及兑换银钱,这种大旅店又叫“邸店”,带有食宿与商业结合的意味。《太平广记》记载了汴州(今河南开封)的“板桥三娘子店”,店里有几种类型的房间,大房间可供几人同住,三娘子做烧饼供应客人早饭,并出租驴畜。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级别的旅店。还有的小旅店不负责提供饮食,但在房间内备有炉具,由客人自己做饭。如《虬髯客传》说李靖等人下榻“灵石旅舍”,自己动手煮肉,并外出购买胡饼。
   另外,由于唐代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除了国家建的供各国使者的馆舍,在一些商业城市,还有私人的“对外宾馆”,比如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地的“新罗馆”,就是专门接待新罗(唐时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客人的馆舍。
   当时,遍布全国的驿站和候馆(宾馆)和人们发生了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在唐诗中也可见一斑。李白“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孟浩然“野馆邻鲛室,人烟接岛夷”以及韩愈“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等诗句都生动地反映了唐代驿站以及旅馆业的兴旺景象。
   元代出现了“饭店”
   宋代同样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旅馆业同样繁盛,旅馆密集程度超过了唐代。南宋都城临安,私营客栈遍及全城,多设在闹市区、西湖沿线以及江干、城北等。如引发爱国诗人陆游写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名句的旅邸就在砖街巷,今杭州孩儿巷。诗人林升吟出“山外青山楼外楼”时所寓旅邸就在西湖边上,该诗当时就题在旅邸的壁上。
   宋代的旅馆分类更为细致。小的旅馆由小商人甚至平民开办,有的小旅馆几乎只有一室。宋代洪迈编著的《夷坚甲志》中《木先生》一则就记载了宋代一位官员汪致道,曾“投宿小村邸,唯有一室”。当时大旅店的规模也非常大,一般由大商人、大官僚经营,如宋代沧州节度使米信曾在京城建造很大的房屋,外有田园内有邸舍,每月收入颇丰。
   与此相应的是宋代官办的驿站,规模较前朝更大,设施也更好。苏轼的《凤鸣驿记》对该驿站有记载:“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其规模之大、设施之精美,让人流连忘返。
   到了元代,就有了“饭店”的记载。当时挂此字号的是民间饮食店或兼营住宿(提供铺席)的饮食店。这源于唐宋时期旅馆业的发展。当时,“正店”(酒楼)和“食店”兼营住宿业务的屡见不鲜。到元时,便有了正式的“饭店”名称。“饭店”在元代是口语,逐渐成为如今人们最为熟知的名词。元代杂剧《翫江亭》中有“我要吃饭呵,走到那饭店门前”的说法。
   明初,官方的驿站规模超过元代。全国要冲都设有驿馆、递铺,铺距相隔10里,驿距相隔60里。“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驿’,以便公差往来。”
   明中期,驿道管理松弛,大臣张居正主张裁减驿传,但收效不大,以致造成明代“驿站”时盛时衰的局势。尽管明代官办驿递每况愈下,但其民间旅馆依然发达。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来到“天堂之城”杭州,惊讶地发现那里的客店很多,每店设十至十二间客房。
   明清时期,除了民间的旅馆,会馆也非常兴盛。在京城,不仅有地区性会馆,而且还有行会会馆。“长安会馆知多少,处处歌筵占绍兴”就是明清时期会馆尤多的最好写照。当时,北京的地区性会馆主要接待赶考的各省举子,行会会馆主要接待各地商人。北京会馆最多时达数百座,大部分座落在宣武门外到前门一带。其他地方也有会馆,苏州的会馆从明万历开始发展,多时达90余座。至于晚清,随着清朝国力衰微,由先秦沿革而来的会馆发展趋于停顿,但西方旅馆大举开建,客观上使中国的旅馆业也逐渐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其他文献
大家的办公桌上几乎都有这两件东西:小盆栽和电脑。盆栽据说有减少辐射的作用,但是就算没有,看着绿油油的植物,心情也会变得美好。但是电脑旁边缠成一团的电线就很让人心烦了,人们不禁遐想,要是盆栽植物有充电的功能就好了。   不过人们听说过水培植物、雾培植物,但有没有听说过电培植物呢?你别说,凭借着植物和电力的“秘密关系”,这些事还都有人在做呢。  植物身上也有电   在印度的森林里,有一种“电树”。
在热恋的男女眼中,求婚这种事情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除了法国人浪漫的世界闻名,而最近一个日本人的“世纪最强的告白”感动了全世界。   痴迷于GPS绘画的高桥靖在31岁生日那天突然决定独自完成环游日本的梦想。他在2008年辞掉工作,带上地图和GPS接收器,全程通過徒步、脚踏车、汽车和渡轮等交通方式,把走过的足迹一步一脚印记录下来,总距离长达7163.7公里。除了环游日本,高桥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
巨石阵建造的原因和方法在考古界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古人建立巨石阵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要建在那个特定的山丘处?  最近,考古学家称,他们已经解开了史前巨石阵的一些不解之谜。  我们走在当年巨石刚从埃文河里拖上来的那条运石古道上,几个世纪以来,这条古道一直是通往巨石阵的一条大道,但如今能显示它曾经存在的,只是高高草丛、间或露出来的几处凹地。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天上飘浮着快
世上如果没有蝙蝠的话,吸血鬼会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1897年)是现代吸血鬼文学的经典,书中的描述让蝙蝠和吸血鬼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吸血鬼伯爵德古拉有着“锋利、洁白的牙齿,尖尖的耳朵,高耸的鼻孔”,伯爵身穿的斗篷“像宽大的翅膀一样散布在身体的周围”,简直就是蝙蝠的化身。书中这个吸血鬼也确实可以化身为蝙蝠,在“露西·韦斯滕拉的窗户上扑腾翅膀”,俯瞰伦菲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即使在广大农村粮食也非常奇缺。为了填饱肚子,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地在菜地里偷菜,或在玉米地里偷玉米,在小麦地里偷麦穗,以度过饥荒。  那时我们家有兄弟姐妹7人,加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全家老少共11口人,因为人口多,平时本来就紧张的粮食到了青黃不接时就成了我们家的头等大事。1960年深秋的一天,家里已经完全没有可以
  
世界上有几千人报告过类似这样的现象——奇怪模样的不明飞行器在空中飞过或者在地面着陆。20世纪以前较完整的目击报告有350件以上。目击者称,不明飞行物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也有呈棍棒状、纺锤状或射线状的。20世纪40年代末起,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持续争议。到80年代为止,全世界共有目击报告约10万件。   UFO最近一次集中出现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20
1933年5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耻的日子。这一天,德国人将众多思想家的书籍付之一炬。海因里希·海涅写下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就如一段预言,德国人在预言中骄傲地迈向未来的坟墓。   80年前的5月10日   1933年5月10日,奥地利人斯特凡·茨威格提笔给法国人罗曼·罗兰写下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今天要告诉你,5月10日是光荣的一天,因为
科学将会发现许多新的事实和现象,并对这些信息加以积累,使之系统化,以便最后搞清和阐释这些事实的性质、它们的成因及其同已知事物的关联。  要想达到此目的,需要经过推测、假说、立论三个阶段,然后找到依据后,这三个阶段才能成为范式的一部分,被世界普遍接受,最终加以实际运用。  假说就是进行推理的科学论证体系,根据一系列事实和已知的自然规律进行推理,并对新现象的特点和性质进行综合,对其同已知事物的关联和现
俄罗斯地理协会水下调查中心的考古学家们,在1724年沉于芬兰湾的德国船舶“大天使拉法伊尔”号中,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1692年出版的路德教会诗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置于水下3個世纪仍然保存完整的书籍。考古学家将其放在灌满海水的专门容器内,以防珍品因突然接触空气而发生损坏。之后这本大概有500页的书将被清洗并送往博物馆收藏。该书保存完好的原因有:船体分裂为几个部分,使书本可以完整地沉于海底;从焦油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