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独立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协作精神,从而在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关键词 定向运动 大学生 身心素质
一、引言
定向运动是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照规定顺序,独立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面检查点,并以最短时间跑完全部赛程为胜的体育运动项目。定向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以来,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因其具有技术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既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自然界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从而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二、定向运动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作用
(一)可以促进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
定向运动往往是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徒步寻找目标,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是很难完成比赛任务的。然而仅仅把枯燥乏味的长跑作为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已经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定向运动所特有的趣味性使大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他们穿梭于空气清新的丛林、山地、溪流、沙滩、湖泊等自然风光之间,角逐着体力,较量着智力。大学生在不断地判断地形和选择路线中,快乐地接受野外生存训练,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耐力,同时也提高了意志力。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定向运动这种新型体育项目它不用太多投资,只要绘制定向地图和很少的器材,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公园、郊外田野、森林、山地、沙漠、草原等现有地形条件,把仅限于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延伸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和时间,使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大。对于参与者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新鲜的,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不可预见的,这就要求参与者用自己的智慧、体力和与他人合作,尽快适应各种环境,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不断战胜困难和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适应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除了具备定向运动的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体育卫生、自然常识等知识,以便在运动中科学地分配体力,合理地调整呼吸,控制跑的姿势和速度以及运动中的伤病预防,自救和互救。通过定向运动这种方式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定向运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定向运动的比赛都规定了一定的距离,设计了一定的路线,而且在定向比赛中道路复杂多样,这要求参加者有好的速度和耐力。它特有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进行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学生在寻找标志点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很好的磨练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
(二)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定向运动的参加者必须根据比赛的地图,独立准确地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并且快速地决定前进方向,选择正确的运动路线,从起点到终点都必须独立地做出所有决定,没有任何提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果断独立能力决定了路线的正确与否,从而影响整个比赛的进程。所以说,定向运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非常有效。
(三)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定向运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学会思考、选择最佳的路线,同时在找点的过程中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仔细的态度,根据地理位置判定自己在图上的实际位置,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防止和避免优柔寡断、孤僻怯懦的性格,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满信心,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创造、积极进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学生在定向运动中既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又达到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四)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就意味着要与别人充分合作,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定向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参与者相互交流、互相协作的项目。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明确比赛规则,使学生只有通过相互切磋、积极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最终经过团队的努力找到了目标、到达了终点,又可以充分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而开展班际、系际、院际比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李德银.定向越野指导[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2] 王葱,胡久成.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9-61.
[3] 徐奕宏.校园定向运动教学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115-117.
摘 要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独立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协作精神,从而在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关键词 定向运动 大学生 身心素质
一、引言
定向运动是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照规定顺序,独立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面检查点,并以最短时间跑完全部赛程为胜的体育运动项目。定向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以来,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因其具有技术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既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自然界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从而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二、定向运动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作用
(一)可以促进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
定向运动往往是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徒步寻找目标,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是很难完成比赛任务的。然而仅仅把枯燥乏味的长跑作为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已经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定向运动所特有的趣味性使大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他们穿梭于空气清新的丛林、山地、溪流、沙滩、湖泊等自然风光之间,角逐着体力,较量着智力。大学生在不断地判断地形和选择路线中,快乐地接受野外生存训练,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耐力,同时也提高了意志力。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定向运动这种新型体育项目它不用太多投资,只要绘制定向地图和很少的器材,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公园、郊外田野、森林、山地、沙漠、草原等现有地形条件,把仅限于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延伸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和时间,使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大。对于参与者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新鲜的,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不可预见的,这就要求参与者用自己的智慧、体力和与他人合作,尽快适应各种环境,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不断战胜困难和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适应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除了具备定向运动的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体育卫生、自然常识等知识,以便在运动中科学地分配体力,合理地调整呼吸,控制跑的姿势和速度以及运动中的伤病预防,自救和互救。通过定向运动这种方式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定向运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定向运动的比赛都规定了一定的距离,设计了一定的路线,而且在定向比赛中道路复杂多样,这要求参加者有好的速度和耐力。它特有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进行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学生在寻找标志点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很好的磨练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
(二)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定向运动的参加者必须根据比赛的地图,独立准确地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并且快速地决定前进方向,选择正确的运动路线,从起点到终点都必须独立地做出所有决定,没有任何提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果断独立能力决定了路线的正确与否,从而影响整个比赛的进程。所以说,定向运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非常有效。
(三)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定向运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学会思考、选择最佳的路线,同时在找点的过程中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仔细的态度,根据地理位置判定自己在图上的实际位置,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防止和避免优柔寡断、孤僻怯懦的性格,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满信心,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创造、积极进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学生在定向运动中既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又达到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四)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就意味着要与别人充分合作,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定向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参与者相互交流、互相协作的项目。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明确比赛规则,使学生只有通过相互切磋、积极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最终经过团队的努力找到了目标、到达了终点,又可以充分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而开展班际、系际、院际比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李德银.定向越野指导[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2] 王葱,胡久成.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9-61.
[3] 徐奕宏.校园定向运动教学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