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没有求你别玩手机了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上一封信很火:杭州12岁的小学六年级女生小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说家长限制孩子玩手机,首先要以身作则。她还控诉妈妈因为玩手机变得脾气暴躁,对弟弟也缺乏关心。骆妈妈把信发在朋友圈里,引发不少共鸣。有的甚至感慨:“认真读了,瞬间有种泪水上涌的感觉。”
  有句歌词唱道:“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陪陪我,亲亲我,抱抱我。”却没有说,如果爱孩子,就把手机扔给TA。
  在家里,一个总是埋头看手机的爸爸或者妈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可能父母自己都意识不到。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都懂。
  必须承认,给孩子玩手机是让孩子(特别是6岁以下宝宝)安静下来的终极大杀招,过年时一个朋友说:开车回老家,5岁的女儿不肯坐安全座椅,吵个不停,把车顶都要掀翻了。我就对孩子说,给你玩手机,你坐安全座椅上去。孩子很高兴地服从了……这样不好,但我也是没办法。
  几乎每个学校都说,不准学生带智能手机到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小孩子玩智能手机,太让人头疼啦。但是这个能不能有效控制?不好说。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我国少年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接近九成,手机拥有率超过六成。每年各级“两会”上,都不乏代表和委员提议对少年儿童使用手机和网络进行干预。在2017年初的湖南省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立法禁止7岁以下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理由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不难发现,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普及率常常被看成是“不正常”的,由此也引出各种以控制为主的应对思路。但堵不如疏这种思路很可能跑偏。
  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和长大的一代人,比父辈祖辈更熟练地使用手机,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手机和网络对他们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具,用来叫外卖、游戏、发红包和交朋友……
  与身体上的影响相比,更值得思考的是,手机改变了孩子们介入社会的方式。一方面,越来越多孩子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手机让孩童们拥有更加丰富、但也更不确定的社交生活。
  《三字經》里有一句“子不教,父之过”。在我的童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种接近真空的家庭教育环境,已经被一只小小的智能手机轻易渗透。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没准有一天,孩子将唯手机是从,不再只是“听爸爸妈妈的话”。
  如果一回到家,每个人都捧着电子产品,不说话不交流,久而久之父子母子亲情都疏离了。这还叫家吗?
其他文献
中小学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科学文化的殿堂、信息情报中心。新课程教学需要中小学图书馆提供丰富而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要长期立足于服务新课程,引导师生利用图书馆的课程资源,面向学生推荐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有效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自学能力,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提升其信息素养,从而更好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