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案例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9020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1.新课标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2.现在,虽然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但是,进入高中阶段,不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想象、期待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心怀恐惧。尽管有些学生对古代诗歌还“初衷不改”, 但因诗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很强,而学生诗歌常识、鉴赏经验贫瘠,古代诗歌让这些学生虽“衣带渐宽终不悔”, 却依然“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因探寻]
  1.滥用媒介,破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
  2.自主学习,信马由缰,教师不能适时恰当地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文本解读。
  3.学生不会质疑,缺少创新,导致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会对知识横向、纵向迁移。
  4.功利浮躁,文化瑰宝被教师肤浅地当做了文言文翻译,被学生纯粹当成了高考试题。
  [案例描述]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导入新课:
  以人格思想或艺术特色导入,清晰而深刻,震撼学生的心灵。或将抽象的术语变得形象可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兴趣。
  教读《登高》时,可以运用黄灿然的诗歌《杜甫》中的诗句导入: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高》,走近杜甫,看一个愁苦流亡的诗人,如何凝固成一座让历史成为插曲、让干戈为之止息、让痛苦刻上深度、让一代风云回响历史长空的“诗峰”。”
  该导语,从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度,以杜甫伟大的灵魂吸引了学生,感动了学生。
  教读《蜀道难》时,可以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壮观的庐山瀑布,在他的笔下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
  该导语在耳熟能详、气势磅礴的诗句中,生动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反复吟诵,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凝练的语言文字还原、补充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
  在《登高》的教读过程中,针对悲秋这一层面,从文本出发,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探究讨论: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能否作形象的描绘?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学会质疑,不盲目接受定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立体、客观地鉴赏作品,认识诗人。
  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他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李白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李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一艺术特色的成因,对学生而言是模糊的,是从小就被动接受的定论。所以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质疑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精神欣喜,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李白的作品进行探究,将一首诗的学习拓展为一位诗人一个专题的研讨。
  [案例思考]
  1.钱理群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2.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并成功地将阅读教学引向学生对文本本质的叩问。
  3.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让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其他文献
每一次检查识记背诵任务,大都会有完不成任务的少数几个学生。就是这少数的几个学生让老师们异常纠结。又是谈话沟通端正识记态度,又是点拨指导纠正识记方法。亲自上阵处理不说,甚至邀请家长“里应外合”。唯恐放任了这几个学生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导致班级背诵效果的整个滑坡。不夸张地讲,课外耗费在这少数几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引导整个班级其他学生识记背诵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敬业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思考的问题。高三学生时间极其紧张,各门功课压力都很大,所以,复习课尤其需要注意有效教学。那么,高三复习课如何能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学生的时间,来高效上好呢?  2009年,学校申报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研究、探
期刊
一、审视现状:智慧缺失 才智消磨  在习俗的、日常的课堂情境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学生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地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其智慧的自由成长,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了。他们所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很多学生反映:“上语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时期,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老师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作为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
期刊
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了我的性格、脾气、习惯,甚至人生。教师的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最需要的是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教学的快乐,如何教得得法?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考得满意?如何让自己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烦,教学再苦心不累?  一、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是一份平静的职业,平平常常的工作,只有不断发现快乐,才能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学习,
期刊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审美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想象。要想让我们的语文,始终是生动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态的语文,就要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闭目想象与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
期刊
引语  文学作品虽不是画儿,但读起来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一颦一笑如在眼前,真是莫大的享受。那么作家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技法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肖像描写。肖像写得好,人物形象就有特色,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展示人物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和性格,还会蕴含文章的主旨,当然,有时还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例如:  那些卑微的母亲  卫宣利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
期刊
教育,本来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学好语文终生享用。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这些技能和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强化。因此,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其实,这一观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该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
期刊
有些同学不知道诗词鉴赏题目要怎么做,或者因为几次做题分数不高而很懊恼,或者拿到满分感觉很难,不要灰心,读完这篇文章,跟着这些方法走,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识人识诗  很多同学理解错了诗歌是因为不知道作者生活年代,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这样就很难准确判断出诗歌具体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大家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可以去找本诗人的自传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述判断,毕竟出高考题的是现代人,还是会注重一些当
期刊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促进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目前,有些学校教学班规模较大,每班60-70人,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较多时间没有得到多少实效。另外,有些竞赛课和研究课,为了便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