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研究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x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才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中,将世界意识灌输给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世界趋势尤为重要。从而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世界经济中发展自身、占据有利条件。这是世界所有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在研讨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同样面临着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极大挑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探讨世界意识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意识也就是国际意识,具体是指站在历史高度去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史、评价本国发展概况及其在世界中的作用。在了解自身义务与权利的同时,关注广大人类未来的发展概况。世界意识具体包括对外开放意识、国际合作意识、人类共同利益意识以及国家平等意识等。
  一、世界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是现代化教学理念实践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作为指导思想,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模式和理念来推动改革的进步。整个教学理念的根本核心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在真正做到立足中国的同时向全球扩展。
  2.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球化、网络化以及国际化等已经逐渐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潮流。在这种发展潮流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且实践证明,只有在相互不断交流与依存中才能够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加注意世界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意识在现代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完善自身。
  3.是学生更准确更清晰认识和建设祖国的保证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均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互联系。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联系。因此,其历史也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世界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中国的发展一直都无法离开世界。
  比如,近代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无论是屈辱史、抗争史还是探索史,中国近代史均无法脱离世界近代史而存在。且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可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穿世界意识,是学生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和建设伟大祖国的重要保证。
  二、推动世界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的措施
  1.立足实践,与教材相结合
  世界意识在社会改革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社会生产力、国际格局等方面,同时还体现在科技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更加严重的分离。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全球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核泄漏、环境污染等,均给人类留下了惨痛教训。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能够真正落实世界意识,应该立足当前实践,并将中国近代、现代的发展放在一个世界的背景下去观察和思考。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材中体现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完善。
  2.拓宽视野,主动了解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当今社会,固步自封、固守国门的国家势必会无法真正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必然会被欺凌与淘汰。因此也就意味着,为了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跟上世界发展潮流,为了实现引领世界经济的目标,必须要拓宽视野,主动地去了解和融入世界。
  比如,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在面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增加的问题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家生态环境友好发展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行动纲领;在面临恐怖分子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威胁时,能够从自身出发,为世界的稳定与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拓宽视野,更多地关注世界,了解世界格局,融入世界,做好迎接多种挑战、实现自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准备。
  3.学会在分析实践的基础上预测世界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不断努力发展自身,总体上呈现一种比较和谐与稳定的发展状态。但是,在稳定状态下却存在多种矛盾。国家之间争端不断,甚至存在暴力侵略现象。
  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世界大国未来的发展动向、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各种变动与改革对国家的影响概况等均应该被深入地分析和研讨。综合分析这些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世界未来发展概况提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一、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生成课堂  课堂中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更是活生生的、性格迥异的个体。课堂学习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形成,应在学生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中,在学生惊喜地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在教学“望月”这一课,理解第2小节时,我让学生初读后设计了这个问题:“读了第2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
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语文教学怎么才能效率高、收益大。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当多的人在写作文时,写字潦草、词汇贫乏,基础知识不扎实,词不达意,引起了社会关注。我们的学生记得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原名字号籍贯的人比比皆是,而拜读《狂人日记》《子夜》和《家》的人却寥寥无几;能说出段落大意的人大有人在,而作文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者决非少数。更不要说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了。  俗
<正>《海上花列传》自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不乏知音。前些年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海上花》打造了一个奢靡颓废的影像空间,谱写了台湾人对于旧上海的传奇记忆。惟独张爱玲自译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行为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类进步和人类文化建设中寻找数学背景,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问题蕴涵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境之中,成为学生急切了解的对象。作为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以课程、课堂的开放为基准,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的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