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位思考”就是创造和谐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换位思考”的本质是思维主体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对方的需求,并尽量理解、适应或满足对方的需求。教与学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发挥学生求知的主体作用,并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同样需要掌握和运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换位思考,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没有尊重与信任,就不能产生亲和力,也谈不上心理换位。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面角色,一是“教”的角色,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指导者;再是“学”的角色。如何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并能灵活转换,关键靠“换位思考”去求得师生之间思维上的“同步”,从而和谐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此,笔者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就换位思考的运用作些探讨。
一、备课时想学生所想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备课时想学生所想,是教师心理换位的核心。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洞察学生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要对所讲知识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区有周密的思考,并设计出可行的预案。授课时巧妙地点出学生之所想,更好地实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比如笔者在讲解函数概念时,例题:已知函数f(x 1)=2x-3求f(5),很多同学这样算:f(5)=2x5-3=7。这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解法是对函数概念的错误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f(5)=f(4 1)=2x4-3=5,再对函数概念深入讲解一下。以后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应从对应法则f(x)的概念入手,可以正确地解决。
二、讲解时难学生所难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教师讲解的重点。难学生所难,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然后重点攻克,化难为易。例如讲解题目“集合集合且求a的取值范围”时,由于a为变量,比较抽象,学生一拿到题目不知该如何下手。此时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数轴去思考:集合B的数轴长度只有一个单位,把这个长度的数轴在整个实数轴上移动,看什么情况下集合B的数轴会被集合A的数轴包含进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事实说明,难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到学生中去,体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分析难题时的困惑,从而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
三、演示时错学生所错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时会故意暴露以往学生错误思考问题的过程,甚至将易犯的错误在学生面前公开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评判,找出错误根源,以使学生对以后的错产生警示作用,这也是一种心理换位。例如,对运算比较繁冗的习题,可以在黑板上扮演某些学生的角色,把学生在解题过程常犯的错误自己也犯一下,让学生找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以后再犯此类错误。
四、讨论时疑学生所疑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质疑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疑学生所疑,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困惑,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成功释疑。如果对学生的疑不能及时消除,必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的疑有时是难以言表的,更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沟通,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消除疑虑。例如,初中学生首次接触一次不等式组由“x>10且x>18”得“x>18”会感到茫然。此时可以通过实例来解决:如果一胖一瘦两同学需称体重,我们可以这样问大家“要用同一电子秤,秤的载重量应该比哪位还要大些”。这样,“比胖的同学还要大些”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接受了。
五、评价时乐学生所乐
追求进步,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基因。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好评。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无论是难是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且发自内心地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快乐学习、不断上进。只有老师为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而高兴,每一次进步而鼓掌,学生才会兴趣高昂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效果也才会提高。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其实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有效的换位思考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换位思考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换位思考,才是科学、管用、有效率的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教师在教学中换位思考,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没有尊重与信任,就不能产生亲和力,也谈不上心理换位。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面角色,一是“教”的角色,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指导者;再是“学”的角色。如何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并能灵活转换,关键靠“换位思考”去求得师生之间思维上的“同步”,从而和谐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此,笔者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就换位思考的运用作些探讨。
一、备课时想学生所想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备课时想学生所想,是教师心理换位的核心。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洞察学生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要对所讲知识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区有周密的思考,并设计出可行的预案。授课时巧妙地点出学生之所想,更好地实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比如笔者在讲解函数概念时,例题:已知函数f(x 1)=2x-3求f(5),很多同学这样算:f(5)=2x5-3=7。这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解法是对函数概念的错误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f(5)=f(4 1)=2x4-3=5,再对函数概念深入讲解一下。以后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应从对应法则f(x)的概念入手,可以正确地解决。
二、讲解时难学生所难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教师讲解的重点。难学生所难,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然后重点攻克,化难为易。例如讲解题目“集合集合且求a的取值范围”时,由于a为变量,比较抽象,学生一拿到题目不知该如何下手。此时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数轴去思考:集合B的数轴长度只有一个单位,把这个长度的数轴在整个实数轴上移动,看什么情况下集合B的数轴会被集合A的数轴包含进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事实说明,难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到学生中去,体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分析难题时的困惑,从而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
三、演示时错学生所错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时会故意暴露以往学生错误思考问题的过程,甚至将易犯的错误在学生面前公开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评判,找出错误根源,以使学生对以后的错产生警示作用,这也是一种心理换位。例如,对运算比较繁冗的习题,可以在黑板上扮演某些学生的角色,把学生在解题过程常犯的错误自己也犯一下,让学生找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以后再犯此类错误。
四、讨论时疑学生所疑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质疑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疑学生所疑,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困惑,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成功释疑。如果对学生的疑不能及时消除,必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的疑有时是难以言表的,更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沟通,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消除疑虑。例如,初中学生首次接触一次不等式组由“x>10且x>18”得“x>18”会感到茫然。此时可以通过实例来解决:如果一胖一瘦两同学需称体重,我们可以这样问大家“要用同一电子秤,秤的载重量应该比哪位还要大些”。这样,“比胖的同学还要大些”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接受了。
五、评价时乐学生所乐
追求进步,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基因。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好评。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无论是难是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且发自内心地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快乐学习、不断上进。只有老师为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而高兴,每一次进步而鼓掌,学生才会兴趣高昂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效果也才会提高。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其实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有效的换位思考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换位思考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换位思考,才是科学、管用、有效率的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