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裸读”披上“外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jia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读得再激动些,读得再兴奋些。”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读书,但读得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在朗读中没有任何提示和铺垫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直接朗读教材,有人称之为“裸读”。“裸读”单调、机械、生硬,导致学生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或貌合神离,“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那就要给“裸读”披上“外衣”。
  一、配文
  朗读时,给学生一些文字,产生想象,再现场景,引导学生身入其境,这样学生就容易因“情动辞发”而读出感情。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朗读前介绍作者、主人公、写作背景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朗读《圆明园的毁灭》前,教师出示文字:法国文学家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他说:“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当有人问他对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有何看法时,雨果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样的激情描述,情景创设,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从而产生共鸣。
  二、配图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图片为学生朗读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让图片带着学生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课文插图等有关图片,让学生边读边再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这样可以让学生因入境而生情,促使学生把课文的感情读出来。如朗读《秋天的雨》时,可以出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香甜的果实、秋天的松柏、杨树、柳树等缤纷的秋景图,还有造房子的小喜鹊、找松果的小松鼠、挖洞的小青蛙等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既获得整体的形象感知,又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们强烈的阅读欲望,自然而然地就引领学生们走进了课文,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体会秋天的美好。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读出赞美,这也是利用图片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配乐
  音乐在教学中具有渲染情感的功效。有了情感就有朗读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提高朗读的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配乐朗读,就是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朗读《长相思》时,配上《琵琶语》,把学生带入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泣泣私语诉衷肠”之特点,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让人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课文欲表的思乡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文字融为一体。
  四、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音、画结合,动、静搭配等特点,能将课文中的形象都生动地再现出来。形象的再现创设了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境,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效果会更好。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让学生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时,让学生反复品读,自然地体会到五壮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受到英雄人物的熏陶。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再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然后把情感带到课文里读第5自然段。通过场景渲染,学生朗读感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情境中产生的。指导朗读时,教师要配上文字、图画、音乐,借助多媒体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中,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对于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公民素养使命的品德课来说,思辨力更应成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辨力在品德学科中还有其特殊的基本内涵,因而,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学生思维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思辨力 小学品德课程 策略  所谓思辨力,就是学生对一件事的对错判断和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思考能力。那么,有什么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
“导学”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具体做法上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最为关注的教学理念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导学”,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先学”,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但我们也发现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对所谓的“先学”在实质性的理解上有偏差,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结果又造成了一部分内容以文本来灌输的现象,学生经历思
【摘要】《半截蜡烛》是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教学中,将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有机融合,文本就有了生命力。言为心声,本文围绕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借口”,畅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读懂“借口”,在“借口”中识人;读透“借口”,在“借口”中悟法;读活“借口”,在“借口”中启智。这样,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教学活动在“借口”中整合成一条教学的“流水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  【关键词】
【摘要】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学科的特性决定我们要把审美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培养会审美的人,更是培养会理性思维的人。教育要着眼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要做到以趣达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让音乐
一、问题的提出  《平移和旋转》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中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但受生活经验
【摘要】核心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借助典型课例,从凝练核心问题、破解核心问题、升华核心问题三个方面,阐释了核心问题提出、破解、升华的三个阶段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问题 深度学习 思维意义  深度学习的课堂,既包括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又包括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探讨数学的本质,提出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更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数学应用问题。
课程标准修订后,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科体系、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从单元内容整体入手,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学生自学,哪些需要学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师讲
【摘要】教材比较是一线教师读懂教材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教师多维度地理解把握知识内容,从而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材比较一般包括显性学习材料和隐性知识内涵的比较。结合“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研究实践,揭示有深度的教材比较,有助于教师从知识本源出发,设计出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材比较 教学设计 “平均数” 知识内涵  一、教材比较的意义:因为比较,所以深刻  从教学实
张红娜 河南省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百名名师”之一,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优秀教研员。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學期第三、四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