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07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6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异族形象入手探究其族裔情感与文化立场;试辨析有争议的经典文本《连环套》的深层寓意,说明张爱玲小说与五四余脉、殖民地生活经验与中国伤痕史之间的...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9
20世纪中国文学中莎菲、白流苏和林道静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背景、性格内涵及命运道路表现迥异,然而这三个人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史中具有承接、对应和比照的互...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8
《雷雨》中的蘩漪是曹禺塑造的第一位女性形象,标志着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青春诗学。在华丽阴冷的周公馆里沉默度过十八年青春时光后,作为一个在冷落和压制的环境中顽强挺过来...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艺术广角 年份:2015
国家形象诉求与文化身份建构的焦虑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地》《红高粱》等新民俗电影进入国际电影视野并屡获大奖,中国电影以更为开放和活跃的姿态对海外观众形成了特...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12
我的文学经典观相当程度上受教于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以下简称《西方正典》)一书,尤其是其开篇《经典悲歌》一文。关于经典,这无疑是一本拨云见......
[学位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 年份:2008
本文将1942年—1965年中国文学作为具有自身话语系统的相对独立阶段,以“革命的世俗生活”这一特定视阈为中心,在尽可能还原作品、作家与时代语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考察1...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16
后期张爱玲并未"过早结束",而是尚未被充分注意和开掘。张爱玲以五十载不间断的写作变迁、以上海香港洛杉矶等地不停歇的空间转移、以灵活转换于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双语写作...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07
本文具体分析了杨沫创作《青春之歌》心理过程的三要素:落寞中年的追忆青春心理、死亡与疾病威胁下的价值观停滞、外倾气质与自我实现欲。这三要素建立起作家个人的心理逻辑...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文学港 年份:2017
恋上文学,恐无退路。一生最长百年,终将化为虚无,靠什么让我们恋战此生脱离虚无?人生的宴席终将散去,现世里的同道和知己毕竟有限,只有文字留下来在我们离开后替我们等那惺惺相惜的后来人。海蛟钟情于寒霜与玫瑰交错的道路,倾力于刻写生命里爱与痛的交织,“踏着荆棘,脚下......
[学位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8
本文将1942年——1965年中国文学作为具有自身话语系统的相对独立阶段,以“革命的世俗生活”这一特定视阈为中心,在尽可能还原作品、作家与时代语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考察19......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1
文本中形象迥异的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如果两者被还原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其实同为代表儒文化典型人格的乡村地主,这两个人物的平行与影响比照生动地影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重......
[期刊论文] 作者:任茹文,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汪逸芳的散文作品在主题上体现出了一个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和水文化的双重皈依。汪逸芳的女性意识从本质上说是无意识的 ,是其童年丧父的悲剧性生命投影的自然反映。对水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王梦秋,任茹文,,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