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52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呈现出的根本矛盾是叙事模式的普遍性原则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特殊性境遇之间的矛盾。结构主义叙事学提供了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叙事成规,但当以叙事成规去解读...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98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01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1950、1960年代“红色经典”中积极分子文化具有如下特征:积极分子首先是在监控“敌人”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节日庆典般的革命快感,并塑造着自我的革命主体感;其次,积极分子在其...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96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论文通过对文学经典中"主人公"与"对手"关系的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对手"的独特作用,分析"对手"的文化内涵,揭示"对手"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文章认为,"对手"的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文学教育(中) 年份:2012
一小说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为诠释某种宏大的小说理论观念,而是概括小说作品的特殊性:通过对诸多小说文本的条分缕析,将文本中人物微妙的感受放大化;将不可思议的动...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现代小说的创作变革,其内在动力来自于表达越来越复杂的现实存在。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小说家拥有多种专业学者的知识贮备、感受方式和提问能力。这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小说创作...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写作 年份:1996
所有的小说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小说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读者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听到故事,了解到有别于真实世界的“第二自然”——小说的世界。那么,...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书屋 年份:2002
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围城》说成“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这种理解显然没有全面地概括《围城》的主题。不过,《围城》又的确是一部揭示了独特...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十七年'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么追随工农兵英雄的形象特征,要么被塑造成'妖魔化'的危险分子.这个历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美学特征,显示了当时...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20世纪50、60年代,通过思想改造,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作家已经自觉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规定为工农兵人物,然而,对于权威意识形态既定的审美叙事成规,当代知识分子依然有所...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5
世俗的喧哗与超越的孤独余岱宗1从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文学并非人类生存方式的直接投影,但彻底否定生存方式对文学的影响似乎无充足的理由,因为生存方式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左......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2008
...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3
《一九四二》不是简单的灾难控诉片,而是灾难批判片:批判就意味着从各个角度去看待苦难的成因,去深究导致苦难诸原因的关系,去正视成因的错综复杂性。《一九四二》不是一部虚...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8
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认为小说批评可以"点拨"创作,评论家可充当小说家的"教...
[期刊论文] 作者:余岱宗,,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5
现代小说的叙事,不是单纯地依靠情节进行中心化的意义凝聚,现代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常常自觉地对文本的预设主题或意义片段进行意义的再审视、再阐释或再审美,拆除既有意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