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03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7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就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而言,其对于文学的分期大约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按社会形态分,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就分为...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四...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0
传统认为“汉学”盛于清世 ,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 ,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 ,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 ,即尊序抑朱派...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2003
“小姐”一词,频见于古代小说,也盛行于时下的交际场合。古小说中多指富家女子,今有时也指歌厅、酒吧的女郎。其原初之意如何?清儒曾做过考证,然其说不尽相同。总其大略,约...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在《诗经》学史上,清人之考据成就最为世所注目。而清人之考据,实由明之杨慎启其端。杨慎于明中叶,以其博学宏才,一改宋元儒者空谈义理之风,旁征博引,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汉广》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恋歌,写的是男子隔水相望天仙般游女而思慕的情怀。从诗的角度看,这是一篇发生在汉水边上的恋歌,歌是由男子唱出的。从经的角度分析,这是一...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5
所谓"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主要指太行、太岳之野及古之三河--河东(今晋南临汾、运城一带),河内(今河南安阳、新乡一带),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神话。这一地区的神话包...
[报纸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6
刊发期数:2015年第1期所属栏目:经典重读文章要点:《诗经》的经学地位虽被现代学者否定,但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它仍然不同于一般《楚辞》《乐府诗集》之类的诗歌总集,最主要的...
[学位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 年份:2008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一代新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活动教学作为教...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2
【正】 周王业奠基者文王,在周人的传说中,既是使周邦“维新”的圣王,又是德高望重的老寿星.《礼记·文王世子》说:“文王九十七而终”,孟子也曾道:“文王之德,百年而后...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2
中国文学的自觉,经历了文字自觉、语官自觉与文学自觉三个历程。汉赋则是语言自觉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以反政教、反朴野的艺术精神,在审美追求中,完成了文学由奴婢地位走向独立自......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5
编者按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是现今少数健在的章太炎门下弟子之一.1913年生于山西稷山,1935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了章太炎先生招收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6
【正】 毫无疑问,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水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有丰富蕴涵的意象。这个"意象"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由水之属性生发与体现出的意义,如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流...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8
《樛木》是《诗经·周南》的第四篇。全篇三章,每章四句。诗云: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4
中国神话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人类征服自然力的提升,并不能使神话消失。相反,科...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关于炎帝神农氏,论者多以为起源于陕西宝鸡。检索先秦文献却发现,有关神农氏活动的记载皆集中于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而"宝鸡说"却找不到任何根据。"宝鸡说"所据以立论的"姜水...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5
【正】 建国以来出版的几十种《诗经》新注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和《诗经选译》。这两本书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几经重印,在社会上和学术...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1
在中国有不少关于“补天”的神话。贵州西北传有谷佛补天,广西大苗山传有桑哥补天,汉族则有著名的“女娲补天”。郑獬有诗云:“女娲炼石五,上补天之缺。如锢黄金液,万古...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3
明代《诗经》之经学研究 ,其特色之形成实始于季本、丰坊。前人对此二人颇多毁辞 ,然他们对诗旨之探讨 ,对诗义之训解 ,对于宋儒统治下走向僵死之《诗经》研究模式之毁弃 ,实...
[期刊论文] 作者:刘毓庆,,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正】 “怨刺诗”一名,起于汉朝。《汉书·礼乐志》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所谓怨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者内心的怨愤,二是指对时弊的针砭。二者皆是作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