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07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江苏中医药 年份:2011
叶天士创新学术思想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养阴护阴并行,甘寒咸寒养阴的治温思想;久病入络的病机思想;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思想;通补奇经的杂病辨治思想;脾胃分治...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10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以"温病之兼湿者"和"温病之不兼湿者"来分类辨治温病,共分两步九法。即第一步为三焦定位,就近逐邪,气化湿化,具体治法有宣肺化气、苦辛通降、淡渗利湿、通下逐......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1
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有烦躁、谵语、神昏、语乱等.中有关神志异常的条文共35条,占全书八分之一,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温病中出现神志不清、...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1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试图从中医学的各项科研中,探索出关于证候的特异性较强的、简明客观的诊断指标,运用数理统计诊断技术、泛系理论的量化原理、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模糊数...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8
中医学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在中医文献中,“养神”、“摄神”、“调神”等内容占据了核心地位。本文提出了通过恬静淡泊以保神、愉悦自得以守神、顺应四时以畅神、顺志节志......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四川中医 年份:1998
...
[学位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年份:2003
该论文适应新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全面需求,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在全面整理古代养生学文献以及系统梳理现代养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逻辑...
[会议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 年份:201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防治包括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病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实践中,广泛地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新的成就,显示了中医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的优势。进入...
[会议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 年份:2012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以保养生命防其未病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思想,道家养生思想是中医养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中医治未病思......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来源:大众健康 年份:2020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历来重视春季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 马晓北,,
来源:新中医 年份:2004
脾胃学说是李东垣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脾胃学说理论。笔者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从理论探讨、用药法度、临床运用三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刘沙,马晓北,
来源:河南医学研究 年份:2020
目的总结老中医方药中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方药中教授诊治慢性肝病的医案196例,563诊次,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1构建医案数据库,采用...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 马晓北,,
来源:环球中医药 年份:2021
《金匮要略》所载主治血痹虚劳的大黄䗪虫丸由12味药物组成,却以大黄、虫两药命名,其中大黄用量较为特殊,其中必有深意,推测方中大黄定有其他特殊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对大黄功...
[期刊论文] 作者:焦如春, 马晓北,,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2004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马晓北,
来源:环球中医药 年份:2021
《金匮要略》所载主治血痹虚劳的大黄虫丸由12味药物组成,却以大黄、 虫两药命名,其中大黄用量较为特殊,其中必有深意,推测方中大黄定有其他特殊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对大黄功效...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马晓北,
来源:天津中医药 年份:2021
寻常型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多形性皮损,散在对称分布于面、胸、背。文章主要介绍马晓北...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 马晓北,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22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
[期刊论文] 作者:姚渊, 马晓北,
来源:江西中医药 年份:2022
现代文献中,通常将转筋分为“脾阳不足”“阴津亏虚”“血虚气弱”和“湿热淫筋”4个证型。针对气滞血瘀型转筋,《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可以归纳为3条,即伸腰立踵法、张脚调息法和伸腰立踵调息法。现分别就这3条导引法的原文、操作和原理进行探析,为进一步扩大临......
[期刊论文] 作者:马晓北, 孙彬霄,,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16
温病学于清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面对一些新出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病,迫切需要中医药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药,温病学理论与文献研究显得尤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