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相关论文
“学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在其存续的十余年间(1922-1933年),翻译出的作品丰富多样,并且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
这本书是一个学生塞给我的。我不是不愿读,是内心一直对吴宓没有好感,其理由与一般人一样幼稚得可爱: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在天翻......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对20世纪中国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审视,不成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为主流话语,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进程,同时也形......
上篇:1949年前后的胡先骕 今年是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诞辰120周年。胡先骕的一生至少有四大贡献:第一,他是我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他......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论,涉及人生观与时代背景、人生观与科学......
吴芳吉的"白屋体"诗歌"以新内容注入旧格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占有一席之地.......
“学衡派”向来被冠以“保守”之名,其政治态度却并非如此。他们坚守现存的共和制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中西融贯的理念,“昌明国粹,融......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
郑秋月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20年代是东西方皆面临“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学衡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今重庆江津人。因其英年早逝和对新文化运动不合时宜的批评.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巴蜀......
“学衡派”的思想资源得自于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
受白璧德(Ie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文化观上,“学衡派”强调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反对新文化派提出的“弃旧图新”和“......
胡先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群体“学衡派”的批评家,以古典主义和新人文主义的标准批评胡适及新文学运动。其独立之精神和独特之思想,使......
本文就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视域中的"学衡派"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关联进行探讨,当前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学衡派"是以文化保守主义身份,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鼎足而......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共有三股力量,分别是以林纾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学衡派”和后期“甲寅派”。长期以来,在新文学史上,他们是以守......
“宏大叙事”影响下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一方面在编撰体例和内容上依附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另一方面没能接近历史的现场,忽略或遗忘了......
吴宓、缪凤林是"学衡派"中谈论人性较多的学者。他们主张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他们的人性论有重要的西学背景,......
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缪风林是“学衡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四书》人生观的研究建立在反思西方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缺失的基......
“学衡派”的西学知识思想资源是得自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非政治化倾向......
"学衡派"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文化流派。其翻译批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衡派"的翻译批评是其文......
作为20世纪新人文主义代表的欧文·白璧德,预见到了西方文化的危机,他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在理论上得出了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
本文以"学衡派"众诗人兼翻译家为个案,以一首诗的复译为例,探讨"学衡派"众译家在重写英语诗歌的过程中,如何受到各自的诗学观与接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