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宪法》相关论文
摘 要 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环境推动着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朝着对人民权利规范更为完善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在这部宪法中诸多关......
20世纪 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 在大陆召开过两次“国大”。1946年 底,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制定了采 用议会制的宪法,1948......
<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是张君劢依据"政协十二原则"起草而成,它在中央政制的设计上匠心独具,以"五权之名,行三权之实",打破了"五......
张君励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清末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辛亥后两度赴德研习哲学,具有深厚的西学素养。他早......
张君劢一生徘徊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具有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他曾引发“科玄论战”,被称为“玄学鬼”,又因起草1946年《中华民......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横向国家权限的规定上,虽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三权之间并非均衡而带有议会独大和总......
孙科的法律思想特色,表现为他对<中华民国宪法>地位、作用、性质、意义的理论阐释;表现为他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国家机关的组织......
1933年吴经熊以个人名义发表《吴经熊氏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其中的第一条规定,引起了争议。①1936年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该条并未作......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是在“五五宪草”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而完成的。而对其最重要的一次修改贝是在1946年政治协商会......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
通过对宪政时期南京政府党政关系实施的背景、政策,以及运行状况的考察,南京政府所实行的宪政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假宪政,不可能达到......
以往人们在谈及台湾地区的民主转型时,最多提及的是国际社会的压力、党外势力的冲击、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等岛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
自清末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至新中国1978年宪法的七十年间,中国历尽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社会渐至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国家......
中华民国史上第一部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宪法《中华民国宪法》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产物。在制宪过程中 ,由于封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