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相关论文
“文革”结束后,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文学作为维系意识形态的必要工具,依然在“文革"文学的窠......
36年前为谋生离开了富春江,36年后退休回到了富春江,那条把我“泡”大的河流。 然而,我见到的富春江却不是当年的样子。36年前,即19......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拿起卢新华的《财富如水》,读着读着,哈,好像书流动了,文字清澈了,思想变得非凡了。对于卢新华这位作家,我并......
《上海生死劫》 作者:郑念 译者:程乃珊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闻名于英美文坛的华人女作家郑念,以个人经历创作......
有时我们可以选择模特儿,也许在偶然场合发现一个人,十分符合自己理想中人物的形成,也是和自己过去熟悉的生活中人分不开的 (一......
1978年8月11日,“文革”刚结束,文学界还是万马齐喑的局面,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以一个......
<正>【本刊讯】本刊第5期独家发表孙小琪女士的《我推荐小说〈伤痕〉发表前后》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世纪》杂志微信公众号......
<正>2008将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及以之冠名的“伤痕文学”问世30周年的日子。30年,实在是不短了,它足以令一呱呱坠地的婴孩步入......
1978至2018年的四十年,中国社会始终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与此相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也不断变换着场景和主题。四十年的阅读史,事......
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印记,是一次非凡的时空旅行,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事件被铭记成历史标地,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成长。从《乡恋》、《渴望......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
卢新华,1954年生,江苏如皋人。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1972年入伍,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8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的发表使得当天的《文汇报》洛阳纸贵——加印一......
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小说《伤痕》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为追溯"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
卢新华是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从1978年发表《伤痕》以来,至今已发表、出版短篇和中长篇小说数十篇(部)、随笔集二部。其中产生较大......
<正> 《文汇报》今年八月十一日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并展开了热......
<正>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
<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入校,墙报上看到小说《伤痕》1978年春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进校。按复旦大学各系的编号,中文系是"11......
对小说《伤痕》的理解至今依然多停留在由故事的悲剧效果而引发的对主人公的同情及由此对“文革”历史的归罪。然而我们忽略了主人......
本文以卢新华前后时期代表作《伤痕》与《紫禁女》为研究对象,考察作者对小说艺术的一贯追求。认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卢新华坚持了......
26年前,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引发文坛震荡,影响一代人的"伤痕文学"由此诞生;18年前,下海的卢新华自费赴美闯荡,得过文学学位,蹬过......
<正> ××同志: 你好,来信已经收到。你信中要我谈一谈创作《伤痕》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这使我很觉为难,因为我毕竟还是一个初学写作......
作为"新时期文学"起点的代表作,《伤痕》呈现了生动的历史复杂性,围绕其形成了时代情绪、主题诉求、人物塑造、政治语境的互相投射......
<正>论争档案:1978年8月11日,《伤痕》在《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伤痕》,被看做是"伤痕文学"的标志之一。对《伤痕》的争议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