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相关论文
摘要:《学衡》第39期中对华兹华斯的《威至威斯佳人处僻地诗》进行了翻译,共有8首译诗,皆采用中国五言诗的形式,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中......
1980年代贺麟曾撰写《唐君毅先生早期哲学思想》文纪念唐君毅,并借早年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说明1940年代自己的儒学思想与......
吴宓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心智结构的知识分子,他翻译马修·阿诺德、雪莱、克里斯蒂那·罗塞蒂诗歌及萨克雷的小说,从正反面反映了主体独......
学衡派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派别,在文学史上长期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逆流”,这也使得《学衡》的翻译文学成果鲜为人知。不同于......
20世纪2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重镇,双方在学术文化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其中《新青年》杂志与《学......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师生创办的《国风》半月刊内容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想上延续了《学衡》杂志对文化保守主义的......
《学衡》与吴宓的学术道路紧密相连,《学衡》的主张正是吴宓的学术追求。而这份杂志从创办到停刊却恰恰表现了吴宓学术选择的两难:......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
笔者认为,诞生于思想交锋期的《学衡》杂志本身并非“守旧”、“庸俗之邪书”,更不是“洋奴”刊物。一方面,《学衡》杂志的确为旧文学......
《学衡》 杂志创刊, 导源于部分留美学生对白璧德崇古黜今思想学说的接受, 并在归国后获得国内不满新文化运动的群体的支持, 而将......
鉴于国内新旧文化争论的需要,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承担者自居的留美青年学人酝酿创办杂志,形成了<学衡>与"学衡派"的基本力量.他们1......
吴宓在《学衡》上的小说批评形态表现为序、评论、“译序”“译者识”“双行小注”等,从取材、文体、结构、人物、句法、叙述技巧......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
<学衡>是20年代文化保守派的一份学刊.吴宓倾心编辑<学衡>11年,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和评论.重新审视吴宓与<学衡>所走过的那段路,......
大概是十年前,曾认真把厚厚一摞的《吴宓日记》翻阅一遍,并就此写了有关吴宓和《学衡》的若干文章。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带有一定的功......
创办于1922年的《学衡》杂志带着鲜明的办刊特色载入民国期刊史。《学衡》办刊宗旨明确,即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持有古典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墨学的大讨论中,《学衡》刊登了多篇文章,总结了清代墨学的校勘整理情况,并对荀孟辟墨、西学墨源、《墨子》......
二十世纪初的局势给中国文化的选择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立国将依据什么精神,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问题。各种理论学......
吴宓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而且是一个执着的报人和编辑家.研究发掘吴宓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有......
《学衡》杂志是我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极重要的文史哲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该刊插画栏不仅从肖像画、宗教画、风景画、雕塑、建筑艺术......
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共同推动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历史进程里,吴宓从自己的固有文化视域出发,以《学衡》这一明确反对新文化运动偏激......
<正> 学衡派是二十年代在南京出现的一个封建复古主义派别,因东南大学的几位教授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吴宓、胡......
作为跨文化体验的载体,吴宓《欧游杂诗》以"新材料入旧格律"为"文学创造之正法",以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为模本,勾勒旅途......
陈三立、胡先、王易等江西学人在《学衡》杂志的编创实践中表现活跃,并通过亲缘、地缘、学缘、业缘等交游网络,在学衡派中形成一......
<正>一百年前《新青年》创刊,五四先驱奋勇无畏,发起新文化运动,他们一面激烈批判传统,一面拥抱时代新潮,终于使穷途末路的中国,如......
《估〈学衡〉》与“重估《学衡》”──为鲁迅一辩洪峻峰在近几年的国学热中,有人提出"重估《学衡》"。这自然使人想起鲁迅的《估〈学......
《学衡》派诸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歧,并不在于整体性地肯定或者否定西方文化,而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新文化运动者倾向于......
目前,学术界对“学衡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等的研究较多,对《学衡》杂志本身的研究较少。关于《学衡》的出版情况,王泉根在《......
本文不同意过去长期将学衡派视为“复古派”的定论,认为学衡派主要成员是一批服膺新人文主义的爱国知识分子和道德救国论者。基于......
【正】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文艺作品应力求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人帮”横行之时,极力反对文艺批评谈......
公元1977年的冬天,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投入到求学大军......
本文首先阐明确立"学衡派"成员的依据,随之明晰《学衡》"弁言"与"宗旨"的内在关联,进而概括出《学衡》时期"学衡派"的精神特征:批......
<正>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切入五四文学社团流派之争是重新评价五四文学传统的关键所在。据此,《新青年》诸君与"学衡派"的论争......
纵观吴宓的出版理想与《学衡》杂志的出版历程,吴宓出版理想的实际命运与《学衡》杂志的创办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吴宓的出版理想在......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
<正>一就其内容而言,侯建的博士论文《欧文·白璧德在中国》(Irving Babbitt in China,by Chien Hou,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
期刊
<正>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二),生于安徽宣城弋江西梅乡西梅村(按1952年,弋江西梅乡划归南陵县),字迪生,又字觐......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学史形象,经过学界不断重返历史语境的探析,逐渐恢复了本来的历史面目。作为文化保守主义阵地的重要期刊《学衡......
胡先辅先生是"中国植物学之父",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他在人文领域却以文化保守派的面目出现.20世纪20年代,作为《学衡》主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