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相关论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一生创作了多部题材和艺术样式不同的文艺作品,成功地描绘了城市平民阶级的生活,同时努力表现新社会的可喜变化,语言生......
“政府不修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单牌楼,可先给咱们修沟,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这是话剧《龙须沟》里的一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当时住......
本文采用史料研究的方法,借助文献资料,从老舍建国后的戏剧活动入手,通过文化官员老舍和剧作家老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对他参加的戏剧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戏曲作为一项传承已久的民族技能和文化表现形式,在新......
本文尝试从语用原则的"破坏"这一角度来研究《龙须沟》的台词语言特色,将语言与文学有机结合,进而揭示语用原则的相关处理在刻画剧......
逝者她是话剧《天国春秋》里的洪宣娇,还是《骆驼祥子》里的虎妞、《日出》中的翠喜、《龙须沟》里的丁四嫂,《钟鼓楼》里的海奶奶......
谈话剧绕不开人艺,谈人艺绕不开《龙须沟》,而谈《龙须沟》则必定谈到叶子扮演的“丁四嫂”。 百岁老人浸染话剧80余载,与田汉、熊......
【关键词】 老舍;“城与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老舍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学创作事业。五四运动前后,老舍的文学创作意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抗日战争时期,他的抗日文学堪称世......
话剧表演艺术家叶子不久前因病逝世,享年101岁。叶子原名叶仲寅,曾参与北京人艺创建,并出演《日出》《北京人》《龙须沟》等名剧,最为......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
我是电影的门外汉。我想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我对电视电影美学特点的感受——这是一句曾经用来评价老舍先生的《龙须沟》的谣在茶杯......
将城市的环境治理与一个国家万世太平的隐喻,以及由此衍生的人民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问题联系起来,老舍的《龙须沟》可以说是开了先例......
老舍的生日是1899年2月3日,正是腊月的小年,一般每年这个时候中国老舍学会和北京的老舍读者都会去老舍故居聚一聚,一起过年。前段日子......
2020年6月27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江姐的扮演者于蓝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于蓝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星辰般耀......
从建国到现在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作品共有十三部:《走向一条路》、《修堤》、《龙须沟》、《日出》、《屈原》、《万水......
1950年的首都北京,百废待兴。市政府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整治了天桥脏臭的龙须沟,改善了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父亲老舍在喜悦的......
2017年4月9日晚的演出,在北京天桥。 这一带,位于天安门正南三公里处,是老舍话剧《龙须沟》描绘过的地方,也是该剧中程宝庆卖过艺的......
三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龙须沟》的诞生,缘于当年一件轰动的整治北京下水道的大事。龙须沟在天坛北边,解......
<正> 《龙须沟》是老舍于1951年9月发表的话剧创作,被誉为“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成就”。之后,老舍继续创作了不少的曲艺、鼓书以......
<正>(一) 我读老舍先生的书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有个大胆的同学,竟带我进了文津街上的大图书馆。那么大的庭院和大楼,我从没......
老舍的《龙须沟》和李龙云的《万家灯火》虽然在创作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两者在题材、立意与预设的叙事立场方面均呈现出跨越时空......
<正>近些年来,主旋律叙事、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呈现出井喷状。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现实题材剧目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有婺剧《......
演员在塑造人物时,需先理解于内,而后形之于表。所谓"内",即体验人物思想、情感与精神世界。所谓"表",即通过鲜明、生动的外部动作......
<正> 《龙须沟》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个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塑造了真实可信,深刻动人的艺术形......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剧坛与银幕上,《龙须沟》堪称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以对比鲜明、真实质朴的手法.通过对生活于北京一条......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
对照阅读《茶馆》和《龙须沟》,会发现老舍先生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历史的时间类型方式。《茶馆》创作于1957年,作者反映了从戊戌变......
老舍先生的京味儿李滨43年前,我参加了《龙须沟》的演出,饰“二春”,从此老舍先生直呼我为“二姑娘”。在《骆驼祥子》中我扮演“小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