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法相关论文
什么是法治政府?根据儒家思想理论,法治政府就是依法保障人权的仁政。仁政包括善良政府(善政或良政)、廉洁政府(廉政)等内容。国际......
国籍法是近代西方法制文明的产物。20世纪初,受国内外移民潮和局势变化以及《万国公法》影响的清政府,以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法律为蓝......
值留日多年的杭州学者杨际开君新著《清末变法与日本》付梓沪上之际,谨撰数语,以示贺意。 杨君多年来在近史研究园地锲而不舍,......
在1874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中,关于琉球归属和台湾生蕃地区所属问题,中国主张的“华夷观”和日本倡导的“公法观”进行了激烈的......
摘要:至19世纪中叶为止,中国一直是以东亚地区为中心的大国。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最初对西方国家的国际法产生兴趣的契机,可以说是从......
的传入是晚清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清政府和列强对待的态度反映了朝贡体系与近代国际体系两种国际秩序的冲突.......
丰岛海战也称牙山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序战。在丰岛海战中,日本军队不宣而战,在朝鲜领海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以及其在战争中违反......
明治初年,万国公法成为明治政府外交上的指导思想,以万国公法为原则,日朝关系经历了从传统朝贡体制向条约体制的转变。其中,宫本小一的......
中国近代海关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所经办的业务和活动,牵涉到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近代......
国际法不是一门政治性学科,但它强调国家观念,以及将"君"和"国"明显区分的方法,具有潜在的政治性含义,客观上具有引导20世纪初中国内部......
古典词的近代转义主要是通过中西对译实现的。具体情形约有三种:一、境迁义转。即词汇本身的意涵未变,但语境变迁使其所指相对改变,如......
晚清中国对外交涉之道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及应用。崔国因对万国公法的认识水准与时代相符,他不过分相信万国公法,但又不......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国际法的译介和传播以及对外交涉的需要,中国传统的国际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意义的国际法......
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
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东扩,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逐步瓦解,长期居于东亚宗藩体制中心的“天朝上国”——中国,也逐步沦落为西方列......
1861-1870年间,是国际法传入中国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自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传教士进入内地,引发众多教案的第一时期。一方面......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现实观念形态的革命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冲击旧文化与树立新文化的同一,破坏......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在我国法律界广为人知,围绕该译本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仍然有待补充完善。因此,可......
《万国公法》是译成中文的第一本西方国际法学著作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同治三年 (1 86 4)京都崇实馆本。该书首次将近代国际......
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以"天下—朝贡"体系为主要内容。晚清以降,随着中国被强迫纳入欧洲国家的国际法体系,以及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历......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丁韪良作为美国传教士开创了在中国讲授西方法学之先河,他先是翻译了惠顿的《万国公法》及一系列西方法学著述,......
因列强各国的外事交涉,晚清政府由最初被迫接触西法知识逐渐走向主动效仿西法规制。传播西法的主体是来华新教传教士,他们在鸦片战......
20世纪的史册已经翻到了最后几页。回顾90年前,八国联军之役,《辛丑条约》之耻辱,每使中国人痛心疾首。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是我国......
<正> 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后,于1868年4月6日(旧历3月14日)以天皇名义发布了《五条誓文》,我国的日本史研究者对誓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自去年成立以来,打通文、史、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期专栏......
本文以前近代中国国际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前近代中国国际法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着重......
汉译版《万国公法》刊行后作为日中交流的一部分,在幕末明治时被近代日本知识人为了解国际局势和收集情报之用传入日本,对明治日本产......
“小森话语”在日本知识界、学术界以及思想文化界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其尖锐精到的政治批判和客观公允的历史认识深刻地表达......
近代之初,以增强文明意识与解决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危机为前提,万国公法在日本得到了传播。然而,以万国公法为武器进行殖民侵略的西......
19世纪60年代以降,随着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输入,晚清外交界开始认识并接纳国际法规范。一批早期外交官和爱国志士认同近代国际法的理......
自西方列强迫近东亚的那一刻起,东亚国家对"万国公法"的关注与吸收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在对"万国公法"的引进上,中国与朝鲜走在了日本前......
西方国际法的译介,既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关系的变动情况。《万国公法》既是......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端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合流,并经历了缓慢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自国际社会的西方民族......
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万国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
1902年起,京师大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法律人。在民国初年担任大理院院长的余昌、任众议院议长的吴景濂和司法总长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