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实验相关论文
晏阳初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与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识字运动密不可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深受近代民本思想、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实验”由“洋博士与农夫为伍”及成效显著在“乡建运动”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有关“定县实验”,长期以来,学......
社区和社会工作源于上世纪初社会学学科的引入,两者都是西方舶来品,也是早期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许多社会学老前辈围绕着社区和社会......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
1926-1937年期间,600多个官方及民间组织针对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全国创建了1,000多个乡村建设试验区,形成了一场生气勃勃的全国......
晏阳初以改造中国乡村为重点,首倡"四大教育",采取"三种方式",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范畴,并成为社会改造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当前的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者学习的榜样。作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民》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
摘 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产生一场教育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下乡......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立了一套由村保健员、乡保健所、县保健院组成的三级卫生保健网,并在学校卫生、......
本文对晏阳初"定县实验"中的"博士下乡"精神进行了探讨,并将之在中国当今现实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考察,揭示了"博士下乡"经验中所......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展开。作为农业大省,河北不仅要借鉴全国的普遍经验,而且还要总结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经......
<正>孙伏园曾经是周氏兄弟过从甚密的弟子,更是现代文坛上的"副刊大王",其生平一直颇受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瞩目。但是,孙伏园人生中......
定县实验中留学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盛况空前。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往往见事不见人。......
“平教会”为研究乡村改造的实际有效方案,1926—1937年,选择了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定县模式,并把这一实验成果向全中......
1926年至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中 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进行了著名的乡 村建设实验。实验期间,平教会推行了大量富有 开创......
<正>晏阳初(1890年-1990年)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在上世纪2 0年代初兴起的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
<正>被称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温铁军,追寻当年晏阳初"定县实验"的足迹,于2003年7月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
贫困农民培训旨在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但实践中的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使贫困......
定县戏剧改良是晏阳初定县实验中文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教会用以治“愚”、“作育新民”的主要方式之一。熊佛西等人对剧......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旨在对时下农村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的社会运动。其兴起的背景,源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社......
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一种微观的区域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宏大叙事"不同,它强调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当地......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
【正】 作为“饥饿的儿子”、一向自认对人民公社制度深恶痛绝的我,近年来也生出对人民公社时期的某些怀恋之情:那时的大队民办小......
参与式农村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发展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传统的发展模式陷入困惑和对传统发展理论反思的结......
30年代,晏阳初在农村科普方面提出了“科学简单化”和“农村科学化”的口号,号召并组织“博士下乡”,采取“以表证来教习,从实干学习”的......
20世纪30年代,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导的定县实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知识精英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