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公相关论文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
东汉末期,政治动荡黑暗,但文人间的言论却还自由。那时涌现出了好多优秀的品评人物节目,由此也炒红了不少“脱口秀”主持人,如汝南许劭......
看了《三国演义》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 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东汉、三国这三百多年间的人......
本研究以诸葛亮的个案分析为例,充分结合史实,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诸葛亮人格特征的基本成分。研究结果表......
东汉末年刘牧领下的襄阳比较安定的社会和政治文化环境,使寓居此地的诸葛亮受到良好的熏陶和修炼,促成他出辅刘备的政治选择
The ......
孟浩然公元689年生,襄阳人(今湖北襄阳),终身不仕。 唐宋两朝,一生没有入仕的大文人不多,孟浩然和姜夔比较典型。 在当时看来,二人......
《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能和几个好友同往鹿门山一游。鹿门山在襄阳城东30里,滨临汉水,不高,但很美,自古胜称隐逸之地。千百年间,遁迹其......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
诸葛亮是善于根据时代的需要,综合各家学说,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并加以实践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当世及后代皆有相当的影响,在中......
《张可久集校注》订补张如安张可久(小山)是历代公认的元代散曲创作的“词林宗匠”、“一代巨手”。吕薇芬、杨镰合著的《张可久集校......
<正>作为飘扬在中国历史天空中的一面精神旗帜,杜甫影响早已跨越时空,享誉海内外,杜诗研究也早已跨越了文学领域,长盛不衰。仅注释......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
汉末三国荆襄文士皆海内之俊杰.刘表仅图谋拥地自保,不思进取;又心胸狭窄,多有疑忌;同时过于重视有名望的人,忽视青年才俊,故而"有......
“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献疑──诸葛亮早年思想和生活考察王大良“三顾茅庐”和《草庐对》,是与诸葛亮早年生活有关的两件大事,也......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
<正>文学是记忆的媒介,文学作品中的地理记忆则是某个地区时代记忆的"存储和传播"。襄阳自古是"天下之腰膂也",1面对两宋时期特殊......
文章就史料的解读、古文经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与《辩析》一文商榷,再次论证汉末庞德公、司马徽隐居于襄樊鱼梁洲,并提出司马......
<正>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写作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
论诸葛亮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李殿元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而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
【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
在诠解《佳人》一诗时,“佳人”之是否为实有之人,是历代注家首先关注的问题,持见也各不相同。黄生《杜诗说》卷一云“偶有此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