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再会吧相关论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美得蚀骨:意境谐融、音韵圆润、情感断肠。情与境谐到极致,离情浓得化不开。但这离情系何物却少人琢磨得全,一......
一、现代诗歌的教学困境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
【摘要】徐志摩作为一代名家,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康桥写作。徐志摩三次康桥之旅皆留下名篇,《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和《......
1.引言再别康桥体现了徐志摩崇拜自然,并寄情于山水、草木之间的情怀。在诗歌艺术上侧重于对辞藻和意象的精心挑选,把“诗中有画,......
<正>诗歌是一种表达,是对世界对人性的表达。诗歌的表达比其他文学体裁更直接凝练,更形象丰富,尤其是诗人独特的隐喻世界更能引起......
<正>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
<正>《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初、高中语文教材都有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参(七年级下)认为: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正>新诗历来是中学文本解读及教学的难点,其中,《再别康桥》又可谓难中之难,比《大堰河》、《长沙》都难。为什么这告别诗不应解......
<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体会诗歌章法、节奏、韵律,感受新月派诗歌艺术上的"三美";3.咀嚼诗歌......
徐志摩、林徽因英伦之恋是否发生?林对徐是否仅怀好感?学界悬疑数十载。而他们后期的香山交往,是否普遍认为的纯属友情。对两位诗......
<正>《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11月6日从欧洲回国行至中国海上时所作,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该......
<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诗,也是徐志摩的人。他曾经“......
<正>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殷国明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