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戏剧相关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以熊佛西、焦菊隐和丁西林为代表的一批戏剧家教授把现代戏剧带进了广西大学,在桂林进行了群众化、民族化、革命化的戏......
为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发挥文艺的宣传力量,1938年8月,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在救亡演剧队和各地爱国民间剧团的基础上,组织建成了1......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歌咏、......
本文对抗战戏剧《野玫瑰》的创作、公演及其批判风波进行重新考察,分析该剧的创作目的和客观效果,以及陈铨在“战国策派”的重要地......
40年代,重庆抗战戏剧开始了一个全面学习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热潮。相关译著的出版,相关戏剧理论文章都可以看到在"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众......
抗战时期,夏衍在桂林将近三年,为戏剧运动作出了诸多方面卓越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心防》和《愁城记......
孔海珠先后编辑出版了《于伶戏剧电影散论》《于伶研究专集》,并撰写了《于伶抗战戏剧论》《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于伶......
“伪军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收买和组织起来的汉奸武装。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伪军,争取伪军反正,对削弱和消灭敌人的力量,壮大人民抗战......
抗战时期,熊佛西的抗战热情非常高,他注重戏剧的宣传鼓动作用,并以戏剧为武器参加抗战,撰写了不少关于戏剧宣传鼓动作用的文章。《......
《屈原》是郭末若史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抗战戏剧的重大收获。《屈原》的戏剧冲突从政治、性格、情感三个层面交错展开,既十分集中、......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
王林是抗战时期的冀中文学中的中坚人物,他紧密联系时代要求,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把戏剧作为宣传手段、贯彻现实主......
<正>陈铨(1903—1969)是一个有着时空广度和精神密度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思想史上,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建树的学者......
抗战时期,"岳飞戏"掀起高潮。田汉的《岳飞》既为时局变化之产物,又受政局之影响。与顾一樵的《岳飞》等剧作相比,田汉的《岳飞》......
本文以夏衍的《冬夜》《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这3部抗战戏剧为例,归纳出作品中"日本人"形象的几种类型——残暴伪善的日本军人形......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期刊作为华北抗战戏剧的重要传播媒介,直接参与了戏剧的发展历程,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戏剧救亡宣传的......
在百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戏剧期刊伴随戏剧而生,成为推动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中国近现代戏剧期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
当抗战戏剧以能否最大限度动员民众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成为衡量其自身成就的最主要标志时,大众化、民族化便成为包括......
抗战时期,从熊佛西抗战剧本的创作及演出,戏剧理论的建构、刊物的创办到戏剧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抗战戏剧活动方面的积极......
袁俊(张骏祥)创作于1944年的三幕剧《山城故事》是一部文学史上常有其名,但几乎不被展开论述的作品。由于被折叠进"暴露与讽刺"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改编剧是抗战时期常见的戏剧样式,移植性改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和文学现象,它是剧作家们对翻译作品的灵活借用,并以此来表......
丁西林在"五四"时期以独幕喜剧著称文坛,此时他将文学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工作之余的爱好,他的前期戏剧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幽......
抗战戏剧以服务现时救亡的极大张力,呈现为多元、多样、多变的总体镜像: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下界限模糊,城市与乡村、民间与官方相......
桂林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在戏剧文化工作者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各行各界的群众积极组成了许多抗战戏剧团体,有效推动了桂林抗......
抗战时期,在"文艺救国"的多重合奏中,戏剧担当了"文艺救国"的排头兵。戏剧以其自身的通俗性、形象性、直接性、广泛性,完成了"戏剧......
伴随着抗日战争产生的抗战戏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有着特殊的文学形态。而全面抗战初期的抗战戏剧,其文学形态既不同于抗战戏剧前期......
本文广泛运用台湾战后11份报纸材料及相关文献,以探讨此"彼时彼地"色彩至为明显的抗战戏剧,在台湾战后四年间被搬演的情形为何?对......
赵清阁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坛十分活跃而被研究界长期忽视的女作家。为了缓解当时严重的"剧本荒"问题,赵清阁曾将法国雨果的《安......
作为抗战时期重庆剧坛最活跃的一位女剧作家,赵清阁本着"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态度,创作出为数众多且深具个人身世特点的剧作。在......
抗战戏剧与战时社会教育关系极为密切,战时戏剧参与社会教育工作并不是零散的、自发的,也并不仅仅停留于一般所论的“宣传剧”层次......
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的第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1937年起在延安成立至1944年解体后并入延安鲁迅艺术学......
如同整个的抗战文学的研究一样,老舍的抗战戏剧在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被冷落状态,研究成果很少且缺乏系统和深入,甚而有人认为抗战戏剧只......
抗战时期,中国特殊的战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文学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戏剧因为自身的政治品格,一跃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体类型,也......
抗战戏剧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历史,在史料钩沉、戏剧史著、专题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
中国"抗战戏剧"是中华民族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是文化活动中民族意志、国家意识的聚焦和高光。在这背景下,对戏剧艺术乃......
《烈妇》是石凌鹤广播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广播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剧暴露了汉奸的丑恶嘴脸,表现了中国人民惩处汉奸、坚决......
抗战戏剧大都表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经历、思想发生转变的过程,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自身的性格弱点。他们......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着中、美、德等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他总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思考中国的社会......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戏剧创作从艺术形式多样化、民族化,题材内容贴近化、深刻化,剧本创作专业化与激励制度三个方面有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