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起搏器相关论文
总结8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做好术前跌倒坠床安全及手术安全护理,术后伤口及体位管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出......
传统起搏器的囊袋和起搏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应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传统起搏器的上述不足,无导线起搏器随之诞生,并在......
目的 了解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11例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随访......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反复胸闷、乏力伴头晕2年余”于2020年12月入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有风湿性心......
总结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行无导线起搏器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术后评估、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等。6例患者术后均未发......
目的 通过分析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和随访结果,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
目的初步探讨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
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形式多样,各有千秋.近年来,无导线起搏的兴起,拓宽了起搏器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尤其是避免起搏器囊袋......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
目的 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结果.方法 15例连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70.13±10.62)岁,......
目的:通过比较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
左心耳封堵和无导线起搏分别是针对心房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告为一例同时符合两种治疗的适应证的患者......
现报道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房颤冷冻消融术并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采取“鞘中鞘”的方法,将冷冻球囊再......
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
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
目的:评估无导线起搏器(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变化及其对术后短期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复......
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可以进行心房心室的顺序性起搏。本例患者因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右心室间......
目的:分析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TM无导线......
目的 观察无导线起搏器在核磁共振(MRI)中的成像、位置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参加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植入美敦......
患者男性,83岁.27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VVI起搏器,共更换脉冲发生器2次,更换心室电极1次(原电极未拔除).此次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外露......
双向格林(Glenn)术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部分患者在术后需要植入起搏器,由于此时上腔静脉经右心房的传统入径缺失,植......
目的探索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适应症及手术和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因“反复黑朦”患者......
自起搏器问世,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创新,脉冲发生器加电极导线模式的起搏器已经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手段。然而,脉冲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正迎来重大变革。目前,新型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该起搏器相较于传统起......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探讨总结临床应用中的初步经验。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植入无......
目的比较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和传统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The Cochrane Library、......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人工心脏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性猝死的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无导......
背景与目的:现已有充分证据证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是有益的,但是CRT对舒张功能的影响尚存在争论。二维斑......
传统的有导线心脏起搏器有诸多缺点,1970年Spickler等设计了一款无导线起搏器,并进行了犬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但由于电池电......
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发与临床发展迅速,这种全新的起搏系统有望在将来取代传统的囊袋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模式的起搏系统。无......